第12版:副刊

【山西抗战文艺撷英 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黄河大合唱:不屈的民族之声

  • 《黄河》交响音乐会在山西大剧院音乐厅精彩上演。

  • 歌曲《保卫黄河》歌词曲谱。

  •   

    开栏的话

    烽火淬艺 山河铸魂

      1937年至1945年,山西作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场,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前线,更孕育出一片炽热的文艺沃土。在这片被硝烟与热血浸染的土地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形式化作刺向敌人的精神刀锋,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战鼓与号角。
      抗战时期的山西文艺,是血与火中绽放的铿锵之花。木刻版画家以刀代笔,戏剧舞台上演绎抗战故事,文学创作以方言书写大众心声,高亢磅礴的大合唱激荡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魄……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让文艺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今日重拾这段文艺记忆,为致敬先辈的赤忱与才华,更希望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本专栏精选山西抗战时期的文艺瑰宝,即日起在副刊版上刊发。透过珍贵的曲谱、泛黄的剧本、斑驳的木刻、手抄的文字,触摸那段用艺术抗争与奋战的岁月。让我们共同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让抗战文艺的星火,继续照亮新时代的文化征程。

      这是一条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大河,历史上也只有她称作“河”,其他的水流或称“江”,或称“水”。她自西向东流经9省区,而后汇入宽阔的海洋。她便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以自己的“乳汁”养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更主要培育了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血性。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沿着先辈用智慧和生命开辟的道路走向民族复兴的时刻,当我们醉心于今天的创造与明天的畅想,绝不应该忘记过去,不应该忘记辉煌背后的苦难与抗争。我们既要看到黄河在平原土丘的慈祥安宁,还要看到黄河进入荒原裂谷的汹涌怒号。
      从“九一八事变”挑衅到“七七事变”的全面侵略,从白山黑水的怒吼抗争到黄土高原的呐喊反击,从北国英勇杀敌到南疆共赴国难。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而来,中华民族排山倒海陷敌于人民战争之汪洋大海。有人说,当雪崩来临,每一片雪花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要说,当国家有难民族危亡,每个国人也绝不可置身事外。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艺家也绝不能彷徨不前、袖手旁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音乐家不能也不会安于书房填词谱曲,他们同战士一个样,辗转驰奔于火热的抗日战场,为战士写诗为战士歌唱。在抗日根据地,他们看到“父送子、妻送郎、母亲叫儿打东洋,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和感人场面。他们决心以音乐为武器,创作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作品……
      在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日子里,以黄河为背景创作的大型交响曲《黄河大合唱》则是代表之作,它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苦难、悲愤与抗争。这部大型音乐作品,艺术纯粹,激情似火,气贯苍宇,叩击心灵。其曲目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等9个乐章组成。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
      《黄河大合唱》在演唱、演奏、音乐形象和表现特征,以及乐章前的朗诵艺术等方面,都强烈地震撼了人的灵魂、激发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主题诗词气势磅礴、语言凝练,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更使人回味无穷、遐思无边,以至80多年过后,仍堪称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民族心声。冼星海认为词作者光未然的组诗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到过黄河、渡过黄河的人都会有一种共同感受。由此可知,《黄河大合唱》凝聚着音乐家们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杰出的创造才能,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型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烽火连天的岁月,青年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到黄河岸边。中国北方雄险奇异的山川形胜,八路军战士不惧强敌的英雄形象,高唱船工号子的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壮观图景等映入眼帘、印入脑海。一幕幕图景、一声声号子、一个个共赴国难的热血男儿,这一切使他产生诗词创作的冲动与灵感,其爱国热情达到非抒怀而不能的地步。光未然写下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编为《黄河大合唱》。诗人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惨无人道,感怀祖国人民家破人亡的痛苦,并向全世界发出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号角。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在抗战时期从事进步戏剧和诗词创作,作品有诗歌《五月的鲜花》、组诗《屈原》和《黄河吟》等。
      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生于1905年的澳门,父亲早逝,随母亲赴南洋读书。冼星海先后在北京、上海和法国学习音乐,学有所成。1935年,回国后的冼星海看到山河破碎、民族劫难,决心用音乐做武器“为抗战发出怒吼”。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被诗人大作所吸引,诗中黄河呼啸奔腾的壮阔场景令他思绪万千,乐感渐开。仅用了半个月便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至此中华民族音乐史上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作品诞生了。
      这一时期,冼星海还创作了《生产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等优秀作品。1945年4月,他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不久病逝。一颗为祖国和人民跳动的音乐之心英年陨落……同年,人民领袖毛泽东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黄河大合唱》完成后,首先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轰动全国。第二次演出是1939年5月11日,在中央组织部大礼堂进行。当时,由冼星海指挥,由光未然朗诵,台上台下群情激昂,浑然一体。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站起来高兴得连说了三个“好”字。这年7月,周恩来听了也深受感动,挥笔题词,予以称赞:“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黄河大合唱》唱遍我国东西南北,并且走出国门唱遍五湖四海。在当时,国统区有关报刊还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专门介绍。1944年,昆明学生爱国运动进入高潮演出这部作品。1946年北平进步青年组织了《黄河大合唱》演唱会,光未然亲赴演唱会。同年,美国音乐界推出这部音乐作品。接着,苏联、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先后将《黄河大合唱》作为重要曲目。因为,这部音乐诗史已经超越国界成为世界人民苦难、奋斗、抗争、光荣的象征,成为一座永远鼓舞人民斗志的永恒的精神文化丰碑。(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史学者)

    王宏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