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由左权县开花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在北京师范大学精彩上演,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此前,该剧已走进全国15个城市演出,1.6万余名观众现场感受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
《烽火家书》以左权将军在1937年9月至1942年5月转战太行山期间写给家人的13封家书为故事脉络,通过歌舞形式生动展现左权将军的报国情、母子情、夫妻情和父女情。全剧在艺术呈现上更是匠心独运,非遗元素“左权小花戏”的彩服、彩扇与经典舞步“蝴蝶扇”“梭梭步”重现舞台。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2010年,国家批准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
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晋中市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保护文化生态、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举措,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扎实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2—2025)》建设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
丰富空间载体
晋中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缘地貌和历史传统,孕育了以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复合文化形态。晋中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成晓萍介绍,在晋中文化中,“农”奠定了物质生活的基础;“儒”提供了道德价值的源泉;“商”所形成的资源和需求使得发源于农耕文明的“工”得以精致化;“乐”“武”赋予了其审美属性。“农”“工”“儒”“商”“乐”“武”六要素相互融合支撑,形成了晋中文化的总体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晋中市将保护非遗与保护孕育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建成了晋商公园、社火公园以及介休绵山、寿阳鹿泉山等人文公园和自然景观46处,全市39个酒(醋)酿造技艺、108个传统饮食技艺、131个医药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所需食材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该市还大力实施“五古”(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1处、中国传统村落90处,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载体。
位于晋中市博物馆四层的晋中市非遗馆,是许多市民、游客了解非遗的重要窗口,该馆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通过实物展示、数字长卷、沉浸式体验及图文说明等形式,对晋中非遗十大类500余个代表性项目进行了展示,全面展现了晋中非遗的独特魅力。
晋中市通过场馆保护、常态保护、数字保护等形式持续加强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保护区非遗馆、11个县级非遗综合展示馆、182个专题博物馆和传承所;持续开展非遗普查、建档、记录等常态保护,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50项增至1031项;注重数字保护,建成晋中市级数字非遗馆,初步完成保护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物、景区、传统村落等各类文化资源调查和数字化采集处理。
此外,该市还通过政策支持、优化传承生态,加强宣传保护等切实举措,积极营造起全民参与的整体保护氛围。仅政策支持方面,全市建立“师徒制+院校制”双轨培养模式,已累计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万人次,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至1942人。
传承
塑造特色品牌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
2024年10月12日,“非遗烟火心中的家”中部六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在灵石县王家大院景区举行。来自中部六省各地的12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齐聚王家大院,与游客共同体验非遗。展览围绕不同场景穿插动态展演与多样互动形式,为游客打造一个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空间,让静态的文物场所因非遗传承鲜活起来,也通过旅游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展会结束后,晋中市通过采用购买和合作的方式,将展会上的中部六省非遗展品作为景区基本陈列长期展陈,部分表演类非遗节目在景区常态化演出,形式新颖、成效明显。
这是晋中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重要尝试,目前,该市多个景区已开始推广,推动展览展示活动常态化,促进非遗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非遗传承创新。
近年来,为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晋中市深挖文化生态保护区特色优势,成功推出了平遥推光漆器、左权民歌、广誉远中医药、祁县玻璃器皿等多个叫响全国的非遗传承特色品牌。
平遥推光漆器走向世界。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闻名。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入选首批省级重点专业镇。目前,平遥县从事漆器生产经营的有300多户,相关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年产销额亿元以上。今年2月20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捐赠了两樘出自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的平遥漆艺屏风。据了解,仅近两年,平遥推光漆器已先后有200多个品种被外交部用于外事交流活动。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晋中市精心组织策划了“怡然见晋中欢乐过大年”社火汇演等文旅活动,寿阳傩舞和竹马戏、太谷形意拳、榆社霸王鞭等非遗精品节目好戏连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与体验,充分展示了晋中独特的文旅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晋中“中国社火之乡”品牌。
此外,晋商古建文化游火爆出圈。《黑神话:悟空》上线带动双林寺、镇国寺游客量均增长4倍以上,晋商大院和晋中古建成为热门打卡地;广誉远中医药闻名全国,左权民歌大放异彩。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届举办“左权国际民歌汇”基础上,2023年和2024年又与央视联合打造了《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左权县连续6届被文旅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成为重要出口产品,“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美誉度不断提升等等。
创新
挖掘多重价值
近年来,晋中市积极探索“推动大遗产整体性保护”“加强非遗地方立法保护”等新路径、新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把平遥古城作为“大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融合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总投资91.7亿元的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全面保护古城原生态,使千年古城历久弥新。在此基础上,正加快将“大遗产”整体性保护拓展到太谷古城、祁县昭馀古城。在出台《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保护条例》等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晋中市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传承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晋中市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大力发展非遗+文旅、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非遗+公共文化服务等“非遗+”产业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旅方面,2024年8月,晋中市正式启用“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推出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太行山水艺术之旅、休闲度假美食之旅三大主题线路和九大业态群落,将202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嵌入景区景点,打造非遗研学旅游示范点46个,推出非遗研学旅游线路52条。王家大院等5个景区成为省级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黄河非遗之旅。统计显示,2024年,来晋中游客总花费超663亿元、排全省第2位。
非遗+产业方面,目前,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项目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0个项目入选省级目录,形成了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平遥推光漆器、榆社古建、祁县玻璃等21个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保护区建设以来总产值达630亿元以上。
非遗+乡村振兴方面,晋中市还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和合作社,新认定非遗工坊32个,榆社建筑彩绘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示名单,灵石王家刺绣成为全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榆社古建工匠”荣获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榆次怀仁老陈醋小镇、左权麻田文旅特色小镇等带动20多万农民增收。
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新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增加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阳曲县)和吕梁市(汾阳市、孝义市、交城县、文水县)。至此,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19个县(市、区)全域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促进山西中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晋中市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大的工作力度,一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全面提升保护区建设水平,不断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硬支撑”。
本报记者裴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