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能源

【企业故事】一座老矿的焕新之路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柳湾矿高质量发展观察

  • 柳湾矿煤质运销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发运的车皮进行最后检查。

  • 柳湾矿皮带巡检工依据设备开机率报表运行数据,对皮带进行精准维护。

  • 柳湾矿全景图。

  •   开采年限长、小煤窑破坏严重、安全管理局面被动……和许多老矿一样,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柳湾矿曾一度陷入困境。然而,近年来,柳湾矿却一改窘况,接连破解优化采掘部署难题,探索运用支护“优盾”顶板管理新手段,实现千米运输巷搬家倒面特殊作业零事故……
      那么,这座已有63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是如何实现焕新的?
      6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吕梁市孝义市阳泉曲镇的柳湾矿,只见草木蔓发,“花园式”矿山上时有踏青赏景之人,无限的生机正在此迸发。

    破而后立
    大力优化采掘部署

      6月24日,柳湾矿生产的3600余吨精煤在孝义市阳泉曲站搭乘专列,驶向湖南华菱涟源钢铁公司。在这里,这样的画面已是平常。
      数字背后藏着的是柳湾矿无数个日夜的安全生产,而安全生产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熟悉煤矿的人都知道,采掘部署不够优化,是制约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拦路虎”。开采速度过快、掘开速度迟滞,都会导致采煤工作面的准备接续断档,从而影响生产安全和煤炭产量。
      “柳湾矿是汾西矿业的主力生产矿井之一,经过60多年的开采,遭受小煤窑破坏严重,积水、积气、采空区、顶板等灾害叠加直接制约安全生产。这座老矿迫切地需要优化采掘部署。”柳湾矿党委书记、矿长吉继瑜说。
      破而后立,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柳湾矿决定打破现有安全生产布局,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2023年底,一份由矿井各科室专业人员、专家团队、矿领导多次反复论证的《柳湾煤矿盘区优化方案》获得上级部门批复,按照计划,矿井将于2025年11月正式迎来“一井两面”生产模式。
      “近年来,随着开采的深入和难度的加大,优化采掘部署迎来了更大挑战。”吉继瑜解释说。他们将六盘区南翼划归三盘区,并重新规划61111工作面巷道设计,整合61111工作面与原61113工作面剩余资源,构建大采长工作面,在运巷巧妙利用相邻工作面系统巷道,掘进系统巷道减少施工450余米,并将原先难以开采的资源进行重组。据估算,这样的设计可增加原煤产量30余万吨,节省巷道工作面布置材料费用千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柳湾矿采掘衔接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
      去年,61111工作面开始掘进,也成为柳湾矿顶板灾害治理的“试验田”。在最初掘进过程中,施工队发现上方9#煤层处因小窑破坏严重而极易诱发顶板安全隐患,常规支护措施难以满足现场安全支护。为确保巷道支护质量,该矿多方论证并结合矿井实际,探索出了“主动+被动+窥测”的“联合+”支护方式。“优化设计与改进工艺并举,通过创新运用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技术,我们实现了从被动防范向主动超前治理转变,为盘区优化打好了基础,在优化采掘部署的问题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负责施工的综掘一队队长李如海说。

    精准施策
    直击系统治理要害

      作为一座花甲老矿,柳湾矿总运输战线已长达万米,尤其是在搬家倒面过程中,运输作业可谓“头悬利剑”。“有行业数据统计,在以往的煤矿安全事故中,运输系统占到了80%左右。”柳湾矿运输区负责人张云说。
      去年,柳湾矿31029工作面完成开采任务,需将133个液压支架及采煤机、刮板机等多台大型设备安全回撤,不仅要经过9个转载点,更有一个坡度达22°的“马背”,对于运输而言,实在是不小的难度。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运输任务,该矿对运输安全进行了提级管理。一方面,针对原有的运输绞车制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同时为液压支架制定精准的运输计划,以各转载点“安全验收接力”的方式,重点保障小巷转载运输。另一方面,针对坡度达22°的“马背”运输,增设了重点环节视频监控,实时监控设备运输各环节运行情况,并在原有55kW调度绞车前增加动滑轮装置,极大地降低了绞车与钢丝绳的受力,让车辆运行可见、速度可控、事故可防。
      在啃下运输系统治理这块“硬骨头”的同时,柳湾矿还对顶板、通风、防治水等薄弱环节展开攻坚,其中有6个项目获得了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科技进步奖,不仅为该矿灾害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还为兄弟矿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走进柳湾矿生产调度室,透过大屏幕,井下现场职工的操作清晰可见,各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以日为基、以月促季、以季保年,经过两年对矿井灾害的治理,现在的柳湾矿各系统病灶逐步祛除,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去年,柳湾矿被评为山西焦煤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这样的荣誉对一座“阅尽千帆”的老矿来说不算重大,但对于一座不服老也不愿老的矿井来说,却是一份象征着希望的肯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求变之路固然辛苦,却是我们优化采掘部署的不二法门。”吉继瑜说。

    满弓劲发
    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6月25日早班前,柳湾矿综采二队会议室内,一份“设备开机率报表”上详实记录着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皮带等设备的启停与运行时长等信息,队长侯建强正与技术员依据报表制定当日的检修与生产计划。
      煤炭行业有句老话,“出炭不出炭,关键靠机电。”2025年,柳湾矿以安全集约高效绿色生产办矿理念为指引,从提升设备开机率入手,持续优化原煤生产、运输各环节,全力“抢”出开机时间。“每小时多出500吨煤,一季度我们就多抢出2.5万余吨煤。”该矿生产副矿长马宁算了一笔账。
      既要保证检修质量,又要提升检修效率。面对两万余米原煤皮带磨损严重、综采工作面设备抢修耗时长等难题,柳湾矿双管齐下,一方面统筹力量开展集中检修,安排机电专业“大拿”服务采掘核心装备检修工作,重点突破生产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求队组把握“黄金4小时”检修时段,由机电区牵头与基层队组及包机检修工签订设备包机协议,编制《检修作业指导书》,制定预防性检修计划,变“被动抢修”为“计划检修”和“预防性保养”,为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破解难题,进一步夯实矿井安全管理基础,今年以来,柳湾矿大力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工程”,组建“党员安全小分队”,由百余名党员技术骨干每日分组深入井下排查隐患、纠正违章,协助解决现场难题,为安全生产筑起坚实防线。
      在“党员安全小分队”的精准帮扶下,柳湾矿各基层队组陆续推出精品工程。其中,防尘排水队高标准完成三盘区供风、供水等管路优化工作,荣获全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流动红旗。“通过党建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既补齐了发展短板,更凝聚了干群合力,为老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该矿党委专职副书记张方瑞说。

    本报记者李学林 本报通讯员韩若楠
    本栏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短评
    在破立之间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一座63年的老矿,如何从困局中突围,在安全与效益的平衡中焕发新生?柳湾矿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从盘区优化到系统治理,从设备攻坚到党建赋能,这座饱经风霜的老矿井,用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诠释了传统煤矿转型升级的破局之道。
      破局的关键,在于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面对小煤窑破坏、灾害叠加的不足,以及方方面面的发展瓶颈,柳湾矿没有选择“缝缝补补”的保守之路,而是以《盘区优化方案》为蓝图,通过资源重组、巷道优化、大采长工作面构建,硬生生“抢”出30余万吨原煤产量和千万元成本节约。这种“破而后立”的魄力,正是老矿摆脱困局的前提——不被既有布局捆住手脚,不因历史包袱畏缩不前,方能在存量资源中挖出增量空间。
      发展的底气,藏在精准施策的智慧里。煤矿安全生产,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战役,而是系统治理的工程。柳湾矿的过人之处,在于既抓住运输系统这个“牛鼻子”,通过绞车改造、视频监控、动滑轮装置破解22°“马背”运输难题;又牵住设备管理这条“生命线”,用“计划检修”替代“被动抢修”,靠“党员安全小分队”织密防护网。这种“靶向治疗”与“全面体检”相结合的思路,让千米井下的每个环节都可控、可防,为老矿稳健运行筑牢了根基。
      深层的动力,源于党建与生产的同频共振。当百余名党员技术骨干深入井下排查隐患,当“党员安全小分队”成为安全管理的移动堡垒,柳湾矿把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发展优势。这种“红色引擎”的驱动,不仅解决了设备抢修、标准创建等具体问题,更凝聚起“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共识。老矿的转型,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升级,而是人的理念与行动的全面革新。
      柳湾矿的焕新,是无数老煤矿转型的缩影。资源型企业面对绿色转型、安全升级的时代考题,唯有以“破”的勇气打破困局,以“精”的智慧治理顽疾,以“合”的力量凝聚共识,才能让老矿在岁月沉淀中积蓄新动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焕新答卷”。这不仅是对一座矿井的救赎,更是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突围的启示。

    贺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