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鼓”动青春

——香港学子山西学艺记

  • 图为来自香港的学生鼓手们在绛州鼓乐艺术团老师的细心辅导下,刻苦练习绛州鼓乐基本功和《秦王点兵》等经典曲目。

  • 图为来自香港的学生鼓手们在绛州鼓乐艺术团老师的细心辅导下,刻苦练习绛州鼓乐基本功和《秦王点兵》等经典曲目。

  •   这个夏天,一群香港学子远赴山西新绛,用汗水和热情触摸千年绛州鼓乐的脉搏。
      6月24日,山西新绛县文化馆排练厅内,8岁的蒲卓延紧攥鼓槌,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他却浑然不觉,双眼紧盯老师舞动的手腕。当他将鼓槌重重砸向鼓面时,一声“咚”响震得手心发麻——这名从8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香港男孩,正用每一次击鼓与千年鼓韵对话。包括他在内的18名香港学生,赴山西新绛鼓乐艺术中心,在稚嫩小手与沧桑鼓槌相触的瞬间,拉开了非遗传承的时空序幕。
      绛州鼓乐艺术团的排练厅里,弥漫着粗犷激昂的气息。孩子们从最基础的“单槌”“双槌”练起,不多时,汗水便湿透了衣衫。鼓乐老师的手势刚劲如铁。《牛斗虎》的激昂狂野、《秦王点兵》的威严冷峻、《滚核桃》的欢快灵动,在孩子们一次次失误与老师耐心的矫正中,渐渐深入他们的心灵。
      “鼓点一响,感觉灵魂都被唤醒了。”带队教师张超凝视着专注投入的孩子们,不禁感慨。自2018年起,香港学生每年暑期都会前来学习鼓乐,从未间断。绛州鼓乐在香港声名远播——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黄土高原的奔放气魄。“孩子们对鼓乐的痴迷程度,远超其他课程。”张超感叹道。
      排练厅的另一端,18岁的陈钧尧挥动鼓槌,动作如疾风骤雨,鼓面在他敲击下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这已是他第二次踏上绛州这片土地学习绛州鼓乐。
      “鼓乐教会我的,远比任何课本深刻。”陈钧尧的鼓点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团队协作时的默契、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对文化根源的敬畏——鼓槌敲打出的不仅是节奏,更是心灵的锤炼。“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何绛州鼓乐能千年不衰,震撼人心。”
      “今年暑期,将有3批超百名香港学子陆续前来学习绛州鼓乐,我们抽调全团精锐,组成传承突击队,要让这份文化薪火,传递至香江之畔。”绛州鼓乐艺术团团长杨丁洪信心满满地说。
      绛州鼓乐,这一发源于新绛县本土的民间艺术形式,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自初唐发端至今,已历经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秦王点兵》《老鼠娶亲》等曲目为典型代表,演奏起来气势雄浑、磅礴大气,节奏铿锵有力。2006年,绛州鼓乐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暮色渐浓,排练厅内依旧鼓声如雷。蒲卓延终于磕磕绊绊打完一段《滚核桃》,他抬起头,恰好对上老师赞许的目光,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陈钧尧的鼓槌在灯光下舞出一道道残影,汗水飞溅在鼓面上。
      在鼓槌的起起落落间,香港学子的心跳正与黄土高原古老的节奏产生共鸣——当文明的血脉在年轻的身躯中奔涌,这传承千年的绝响,便有了迈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文/图建义 卫世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