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正在研讨并改进创新项目。本报通讯员摄
在定襄县乡村e镇培训现场,主播将讲授的直播技巧运用到实操中。本报通讯员摄
民警们正在将汽车内胎“救生圈”固定在池塘一侧。张琦摄
市民驻足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咨询了解晋阳膏方、院内制剂等中医药产品的功效与特点。
01
太原选煤厂王薇创新工作室——
创新的浪花激荡翻飞
7月8日,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太原选煤厂王薇创新工作室内,一场技术研讨十分火热。来自各个领域的技术骨干们围坐在一起,或低头沉思、或快速记录、或起身发言。
“我们每周组织开展一次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培训,培训讲师来自我厂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及部分技术比武状元。每年培训达30余次,受训人数多达7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职工技能。”太原选煤厂工会生产保护部部长李兰兰介绍说。
多年来,太原选煤厂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发展的引擎,自2013年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历经翟胜利创新工作室、王状英创新工作室直至如今的王薇创新工作室,三代薪火传承,不仅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而且已成为太原选煤厂技术研发的平台。
听说当天有技术研讨会,记者慕名而来。工作室面积约220平方米,设立了培训室、多媒体教学室、电气实操室等。王薇略带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目标是用最先进的技术,让这些‘黑金’实现价值最大化。我们的‘底气’是工作室的20名专业人才,他们其中有不少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王薇创新工作室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
电气实操室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配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是改良后的。”王薇指着这些配件说,“这些改进后的配件很多都源自一线工作人员的好点子,我们的工作除了技术攻关,还会收集人员意见,再用技术手段将其变为现实,让好点子发挥出更大作用。”
王薇创新工作室自挂牌以来,取得实际效益的项目达30余个。2024年,工作室研究的“选煤系统尾煤回收工艺优化”项目成功实施。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环境污染,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并申报参加了“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评选。
2023年至2024年,省市总工会分别向其颁发了山西省级王薇创新工作室称号和太原市级王薇创新工作室称号。同时,该工作室还获得了科技工作者之家、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等称号。
如今,在太原选煤厂王薇创新工作室,创新的浪花激荡翻飞,他们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精彩,铸就荣光。
本报记者李志江
02
定襄县乡村e镇第六期短视频剪辑与运营提升班——
“新农人”玩转“新农活”
手机支架在桌上微微颤动,电子商务师苗耀嘉轻轻将学员王云峰的袖口往右拉了半步:“构图比例得讲究,产品最好占画面三分之二,给手部动作留出三分之一的动态空间。”苗耀嘉一边调整镜头一边解释,黄澄澄的糯玉米瞬间跃入画面中心。“嚯!真不一样!”王云峰不禁低声赞叹,“过去做直播只是简单展示,调整角度后玉米看着都饱满多了!”
7月6日,在定襄县乡村e镇第六期短视频剪辑与运营提升班培训现场,60多位电商从业者正埋头紧盯手机屏幕,键盘敲击声、拍摄提示音和主播交流声交织成一片。
“乡亲们,咱们的镜头就是讲故事的笔杆子。从地里长出来,到厂里加工好,再到精美包装,每个环节都是好素材。”苗耀嘉穿梭在学员间,不时弯下腰示范、讲解,将镜头叙事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小步骤:远景交代环境,近景突出质感,特写捕捉灵魂。学员们频频点头,不时记录重点、调整屏幕,一个个取景框内,糯玉米的金黄、蒸肉的油润、黄烧饼的酥脆被逐一放大,这些凝结着地域匠心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传递出“千襄百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独特魅力。
“做好商品化、标准化、品牌化工作只是开拓农村电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电商人才梯队建设水平,锤炼出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农人’,让他们扛起推广家乡好产品的担子。”定襄县乡村e镇负责人程丹鼎说。
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身“新农活”、流量变身“新农资”,网上带货日渐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重要模式,然而许多新生代的主播缺乏直播技能和沟通技巧,不知如何把货讲“活”。为此,自2023年起,定襄县乡村e镇与山西省跨境电商协会共建跨境电商培育基地,引入专业团队,签约5名行业领域专家,悄然构建起一条“培训—孵化—创业”的完整链条,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1964人次,带动230余人就业。
“你能想象吗?从一粒高粱到一滴醋,要历经43320分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时间与匠心的浪漫方程式……”在培训现场,“90后”主播郭成燕走上讲台分享起往期的学习成果,画面流转间,带着网友走进定襄县北海酿造有限公司,沉浸式了解陈醋的固态发酵工艺全流程和企业现有的系列产品。“以前直播光顾着吆喝,效果差强人意却又不知道如何改进。”郭成燕感叹道,“培训课程从话术引导、互动技巧到直播运营、AI应用,有理论有实操,逐渐构建起了清晰的电商运营和数字内容创作框架,现在一堂课也不舍得落下。”
从“低头种田”到“上网吆喝”,学员们埋头苦练“新农技”,流量也转化为实打实的销量,学员宋变华就是受益者之一。靠着鲜活的农村生活场景、诙谐幽默的语言,她在乡村e镇电商培训部门指导下打造的抖音账号目前已拥有8.3万粉丝,视频点赞量超百万,同时也成了助农“村播”主力军。“以前务农看谁家锄头硬,如今比拼谁家触网快。”宋变华难掩心中的喜悦,“今年以来月均销售额能稳定在3万元,过年那阵子,一个月就突破了5万元!”
如今,在定襄的田间地头、果蔬大棚、包装车间,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盏散发柔和光晕的补光灯,已然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镜头背后,是一群扎根乡土、怀揣梦想的“新农人”,在数字技术与乡土情怀的共振中,家乡的200余种特色产品正乘着电商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薛志浩 张玉虎
03
泽州县大东沟镇——
池塘边的贴心守护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里蒸腾着灼人的热浪。
7月4日,泽州县大东沟镇贾泉村的池塘边,蝉鸣聒噪。泽州县公安局大东沟中心派出所的民警们额头挂满汗珠,衣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后背,他们顾不上擦拭,几人配合默契,合力将汽车内胎牢牢固定在池塘岸边。经过一番忙碌,一个简易却实用的救生设施便搭建完成。
“警察叔叔,去年你们在池塘边安放‘救命竹竿’,今年咋又挂上了这么多轮胎,这些轮胎是干什么用的?”几个在周边玩耍的孩子凑上前来,眼里满是好奇,指着新安装的汽车内胎“救生圈”问道。
“这可是个‘水上救星’!”民警焦庆斌一边用绳索仔细加固轮胎,一边笑着解释,“它浮力大,万一有人不小心落水,把这个抛过去,就能拽住一条鲜活的生命。咱这是要给水域安全上道‘双保险’。”
近期,泽州县辖区强降雨天气频发,雨后池塘水位急剧上涨,潜藏安全隐患。为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大东沟中心派出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增设救生设备,同时组建巡逻专班,加密对辖内河道水域的巡防巡查频次,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隐患。
“去年,我们利用派出所后院的竹林,精心制作了40余根长达6米的‘救命竹竿’。”大东沟中心派出所所长赵晋兵指着池塘一侧放着的一根被打磨抛光、中间贴着红色标识的竹竿,向记者介绍道,“这些竹竿被安插在辖区各村庄池塘、河道等危险水域岸边,成为守护生命的‘安全哨兵’。”
今年夏天,为进一步筑牢夏季水域安全防线,大东沟中心派出所决定在补充和增设“救命竹竿”的同时,计划将废旧汽车内胎变身为“救生圈”。
为筹备这批充当“救生圈”的废旧轮胎,民警们走遍了镇上的轮胎店。“我们挨家挨户说明来意,其中一个热心老板二话不说,主动将一批废旧内胎无偿捐赠给派出所。”教导员张艳霞说,这些精选的废旧汽车内胎经过仔细清洗,被粘贴上“溺水救援,非险勿动”的使用标识。
“我们还通过高频次开展水域周边动态巡查,结合村内广播、入户宣讲、安全警示牌全覆盖等多维宣传举措,持续织密防溺水安全网。”赵晋兵补充道。如今,大东沟镇的26个池塘、水域全部安装了竹竿和救生轮胎,贴心守护百姓安康。
本报记者郑璐
04
太原和平公园中医药文化夜市——
“草本香”与“烟火气”开启健康之约
当傍晚的微风拂过,太原和平公园里弥漫着别样韵味。7月8日晚6时30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如约登场,古朴的“草本香”与热闹的“烟火气”在这里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城市健康生活图景。
晚上逛个公园,就能顺便瞧病问诊?在这里锻炼纳凉的居民,犹如好奇的探索者,纷纷走进园内的万柏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去感受带着中药味的夜市独特魅力。
“大夫,您看孩子皮肤发黄、头发也稀,是怎么回事啊?”儿科诊台前人头攒动,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两岁多的孩子询问。身旁的爸爸和奶奶也围拢过来,一家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儿科专家张慧媛,眼神里满怀期待。
“来,把孩子抱稳了,我看看。”张慧媛温和地安抚着。只见她微微俯身,凝神观察孩子面色,轻抚其额头,随后握住孩子的小手柔声引导:“宝宝乖,把舌头伸出来让阿姨看看。”
一番望闻问切后,张慧媛转向孩子妈妈,耐心解释:“孩子面色偏黄,多是由脾胃气虚所致,不是什么大问题。平日里让孩子睡足、吃好,多晒晒太阳,调理些时日,气色自然会好转。”说话间,她的手指已在孩子脊背灵活游走,给围观家长演示捏脊疗法,并通俗易懂地讲解:“拇指指腹对着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轻捏住脊柱两侧的皮肤,就像这样往后捻,再慢慢往前推……”
这样的温馨场景,正是“中医惠民行 健康进万家”中医药文化夜市的生动写照。自6月10日启动以来,这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太原市万柏林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活动,每周二晚都会准时与市民相约,一直持续到8月底。医院各科室专家轮流“出摊”,为居民免费提供精准的中医脉诊、细致的体质辨识以及全面的健康咨询服务,以专业的医疗服务为群众健康筑牢防线。
“我和老伴已经连续来了好几次,因为每次义诊的科室不同,收获也不一样。”来自吕梁的程玉红高兴地说,没想到暑期来太原带外孙,还能碰到这样好的“福利”。“上一次来,老伴体验了针灸和按摩,缓解了困扰他很久的腰痛、翻身困难等症状,后期还会到医院进一步巩固治疗。”
路过中医药文化展示区,看到整齐摆放的晋阳膏方、院内制剂等中医药产品,程玉红拉着老伴再次驻足。她询问了杞苓膏、健脾八珍膏等膏方的功效,医院制剂室主管中药师张学栋耐心为其讲解。程玉红感慨:“这中医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希望能多举办这种惠民活动,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治病的特色。”
“平时上班忙没有时间,没想到晚上在家门口的公园散步,就能让老中医把脉,还给了详细的调理建议,太贴心了!”刚刚在肝病科咨询并得到满意答复的张女士脸上洋溢着笑容,一边整理着手中医生递过来的健康小册子,一边对身边的朋友说,“这真是个好创意,既方便又实用,以后我得多来!”
晚8时30分,中医药文化夜市在人们的恋恋不舍中落幕。在这里,医患如友共话养生,把脉问诊化作健康叮咛,中医药文化正以最亲切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为太原夏夜增添了一抹健康色彩。
文/图本报记者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