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安泽县飞岭水文中心观测站:当好防汛“耳目尖兵”

  7月7日16时30分,安泽县飞岭水文中心观测站内,刘佳乐刚穿上救生衣,就被同事急匆匆地拉出了办公室。大雨如注,单位的皮卡车已在库房门口待命。
  25岁的刘佳乐是飞岭站的基层水文工作者,日常工作是严格监测并记录水位、水温、气温等水文数据。水文信息,作为抗洪战场上的“尖兵”与“耳目”,是防洪调度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东唐村,位于沁河一级支流泗河下游,设有飞岭中心站的一个巡测站。当日7时50分,刘佳乐与同事已在此完成了一次水文数据监测。
  暴雨中,同事忙碌地搬运设备,刘佳乐负责装载。站长驾驶车辆,以确保行车安全。
  抵达东唐,三人换上长筒雨鞋,立即投入工作。
  站长指令刘佳乐每6分钟报告并记录一次水位。18时50分,洪水奔腾而来。对讲机中,站长的指令穿透轰鸣:“测流准备就位!快看水位!”
  “P3水位0.35!”刘佳乐快速报告水位数据。
  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他们艰难地拨开水尺上的杂物,打着手电筒观测水位。路过的村民劝他们不必如此精细,但站长坚定地说:“水文数据,半点马虎不得!”
  银灰色的雷达波测流仪开始移动,向水流汹涌的河面发射着电磁波。
  “抓紧时间,多测几份!”从水尺P3往水尺P4移动,他们陷在泥坑中的脚如同拔萝卜般艰难挪动。
  从7月7日19时28分至7月8日零时,刘佳乐与同事共测流10次,精准记录了洪水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水位。
  “首次亲历洪水,我深切体会到了作为抗洪‘哨兵’与人民防洪安全‘保障员’的责任与使命!”刘佳乐说。

本报记者高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