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乡间村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凭借知识与热忱,为农村居民的健康筑牢坚实屏障。记者采写了三位村医的平凡故事,他们当中,有从医多年的“70后”,也有经验丰富的“80后”,还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00后”,他们共同坚守着村卫生室,诠释着基层医者的初心,成为乡村健康防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背起药箱上路”
在长治市潞州区滴谷寺村,总能看到一个背着药箱的背影穿梭于村道上。行医20多年来,他用敬业与担当,诠释医者为民、医者仁心的职业真谛,用心用情守护一方百姓健康,他就是滴谷寺村村民的健康守护者——村医王振华。
69岁的来菊英,是王振华多年来的重点关注对象。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来菊英,每天要靠服用大量药物缓解病症。除了一年四次的入户随访,王振华平时也会不定时上门给她量血压,询问近期身体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她的最新情况。“王医生经常来我们这儿,给我老伴儿量个血压、看个病啥的。我们有什么事,一给他打电话,他马上就来了。”来菊英的老伴儿宋明伏连声称赞。
1976年出生的王振华,是潞州区滴谷寺村人。从长治医学院毕业后,他便跟随父亲开始行医,2013年正式担任滴谷寺村卫生室负责人。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望闻问切、开方配药他样样在行。在乡亲们眼中,王振华总是随叫随到。而他自己,却在多年前的一场接诊中从楼梯上意外摔伤,造成跟骨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然而,行走不便从未成为他行医路上的阻碍,20多年来,他带着一个医药箱,怀揣一副热心肠,在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路上,用行动书写出医者仁心。
“村里老年人比较多,有的老人出门不方便,而且也缺乏基本医疗常识,村里到市区医院也有一段距离。病人一给我打电话,说出自己的症状,我就拿上相应的药,马上过去。”王振华说。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只要一有空便会走村串户,挨家挨户问诊走访。哪家孩子该接种疫苗了,谁家有慢性病患者,他都记得。在他心里,装着一本全村居民的“健康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他用自己的青春诠释着医者的使命,默默守护着滴谷寺村村民的“健康路”。“仁心仁术,医生首先要有医德,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背起药箱上路,这就是我的使命。”王振华坚定地说。
“你对村民好,村民也会对你好,这就是人心换人心”
每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韩庄村,村医陈彦早早就打开了村卫生室的门。然后,村里的大爷大妈们陆续前来,有的开感冒药,有的量血压,还有的单纯找她聊聊天。“村里很多老人醒得早,喜欢来这里说说话。”陈彦笑着说。
“80后”陈彦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身边的这条路她再熟悉不过了。2021年,当她成为韩庄村村医时倍感亲切:“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村里的老人就像自家长辈,没事就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作为一名女性村医,陈彦有着她的性别优势,态度亲和、耐心细致,村里的老人们哪里不舒服了总爱找她咨询。因为天天见,陈彦也能随时观察村民的身体状况,提醒并督促患者按时吃药。有一次,陈彦发现一位大爷的嘴唇颜色发紫,虽然大爷没说有什么症状,陈彦还是不放心,给他做了一些基础检查,并建议大爷去大医院做检查。半个月后,大爷从医院回来专程来找她,感谢陈彦的及时提醒救了他的命。
“现在可以远程请专家会诊,还有‘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有不懂的问题我也有办法了。”陈彦说。以前村医只有体温计、血压计和听诊器等简单的医疗器械,现在方山县为每位村医都配备了“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这个包里装有各种仪器,可完成14项基础检查。有紧急情况或者随诊的时候,陈彦就背上这个包走村串巷,心里更有底气了。村民们说:“陈大夫工作认真,对我们很用心,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面对村里人的夸奖,陈彦真诚地说:“村里人很朴实,你对村民好,村民也会对你好,这就是人心换人心。”
“我的存在为村民多了一份保障,这份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
近日,在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张家沟村体检现场,常乐镇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忙着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人群中,身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村医王平格外醒目。她一开口就是地道方言,一会儿搀扶年迈的老人,一会儿耐心解答村民疑问,不时还提醒漏检项目,亲热地和村民们拉着家常。这位看似文静的姑娘,工作起来却像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中心卫生院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2023年9月,王平成了一名村医。张家沟村原本没有独立卫生室,由其他村代管,虽然有村民健康档案,但更多工作都需从头摸索。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她开启了“勤跑勤问”模式,有空就去走访,耐心询问村民身体状况、用药情况,认真记录健康信息,并反复向村民介绍自己——“我叫王平,现在是咱们村的村医,也是你们的家庭医生。”这句简单的自我介绍,成了她标志性的开场白。渐渐地,村民们记住了这个总是带着微笑、说话温柔的姑娘。
经过历练,王平成长了许多。前段时间,一名村民在地里干活时腿被卷入机器,王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她冷静处理,及时联系救护车,陪送伤者去医院救治。这次经历让她明白,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还不够多,此后只要有空,她就到常乐镇中心卫生院跟诊学习,参加各类培训,备考专业考试,向全科医生方向发展。村民杨起叶患有糖尿病,有次因停药导致血糖飙升,王平“生气”地提醒:“奶奶,我要嚷你,你看血糖多高!”看似责备,实则是关心。“娃性格好,我们都爱见她。”杨起叶笑着说。
“还有一个村民患有糖尿病,经过持续跟踪管理,现在血糖指标稳定多了。”王平说,“村里老人多,我会重点钻研老年常见病,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村民的依靠。”谈及村医工作的意义,她说:“我的存在为村民多了一份保障,这份成就感比什么都珍贵。”
本报记者秦洋 本报通讯员郝东亮
本栏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