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能源

李雅庄煤矿大力推进AI系统场景应用——

【企业故事】“小雅助手” 大展身手

  • 机电管理部使用“小雅助手”对设备问题进行排查。

  • 生产技术部使用“小雅助手”对成本费用进行测算和分析。

  • 安全管理部通过以往数据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 盛夏时节,李雅庄煤矿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本栏图片由李晓华摄

  •   7月14日,在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李雅庄煤矿物资供应中心内,一块DeepSeek私有化本地部署进度看板上,正显示着“山焦霍雅”服务器的50多万条投喂数据及设备运行状态。
      这个被叫作“小雅助手”的AI平台,是该矿今年以AI驱动变革的核心成果。目前,从千米井下的安全管控到地面仓库的库存管理,从技术员的智能决策到机电工的故障预判,AI正悄然改变着这座老矿的工作模式。
      李雅庄煤矿作为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的窗口标兵和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曾获“全国文明单位”“山西省智能化矿井”等称号。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澎湃浪潮和现代智能化矿井建设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该矿将精益理念融入生产组织各环节,以理念转变促进管理提升,以AI之力为煤矿发展“强筋壮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新工具赋能新场景 智能应用显实效

      在煤炭生产的全链条场景中,安全管理、生产效能提升和设备检修等环节曾长期面临诸多痛点,制约着矿井的高效安全运转。“小雅助手”以智能算法为引擎,构建起数据驱动的新型作业范式,推动煤炭生产向智慧化转型加速迈进。
      在安全管理领域,“小雅助手”化身“智慧大脑”重构着安全管控模式。安全管理部安全员曹建峰在系统对话框输入指令“请根据矿井隐患及问题追究考核表,统计分析近三年关于淤泥积水的一般安全隐患问题”,瞬间,“小雅助手”便调取出相关数据,生成了一份图文报告,还附上了近三年类似区域的处置案例、淤泥积水安全隐患趋势分析、问题分析、整改情况及详细的建议措施。“过去处理突发状况,光梳理数据就要半天,现在几分钟就能拿到专业方案。”曹建峰的赞叹道出了效率的飞跃。
      安全管理部部长卫斌斌介绍,该矿将“小雅助手”深度融入安全管理后,已实现AI安全分析预警、AI预测质量风险等功能。下一步计划将其与安全视频筛查智能双防系统融合,构建预警、巡察、整改、分析的闭环管理体系。这种全链条智能化防控,正在为矿井安全筑起新防线。
      在生产环节,“小雅助手”成为提升效能的“利器”。生产技术部成本管控组组长申旺旺通过该平台快速构建“延米费用计算大模型”,指令下达后即刻生成3套预算方案,既保障了生产任务落实,又兼顾了成本控制与同业对标,工作效率和计划精准度显著提升。申旺旺的评价在生产技术部部长张斌那里得到印证:以往月度成本分析需梳理十几张报表,不仅耗时费力,还易出现疏漏,如今借助“小雅助手”,可自动生成同比、环比及对标分析的树状图、曲线图,数据呈现直观清晰,有效提升了生产决策的科学性。
      在设备检修车间,“小雅助手”化身“妙手神医”,正逐步改变传统维修模式。机电管理部大型设备维修组组长贾登武回忆起不久前的抢修经历:260H综掘机截割臂损坏时,“小雅助手”瞬间生成包含部件型号、图号、修理要点的完整方案,省去了在数千个图号中翻查档案的繁琐。“现在我还学会了用AI分析设备振动频谱,上个月还发现一处减速箱的早期隐患。”贾登武的笑容里,满是对新技术的认可。
      “过去是工人围着设备转,现在是决策围着数据转。”李雅庄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王远德表示,这是工作思维的转变,更是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聚力破解难题 筑牢数智根基

      今年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为千行百业带来变革,如何以AI技术为引擎,全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矿山样板,成为李雅庄煤矿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紧跟煤矿智能化浪潮,该矿在年初明确提出:2025年矿井要大力实施智能化建设,以AI技术为引擎,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矿山样板,实现生产提效、安全提质、管理提能的跨越式发展。
      全矿统筹资源大力推进AI系统场景应用,春节后便按下了“加速键”。
      为了让AI真正服务于生产一线,该矿组建了以李雅庄煤矿物资供应中心技术人员为主、其他部门辅助的“AI+业务”攻坚小组。任务下达后,团队面临的首个难题是DeepSeek-671B版本高昂的硬件成本。项目负责人、物资供应中心主任张峰帆带领团队创造性地盘活现有资源,通过整合调度室闲置云服务器并将其改造为算力平台,同时精准评估本地化部署需求(用户少于200人),果断选用响应更快、成本更低的DeepSeek-70版本,最终仅花费不到8万元,就实现了系统的高效部署。
      系统搭建的过程更是充满挑战。选用的DeepSeek虽是开源软件,看似降低了入门门槛,但下载后首先要解决与矿井服务器的匹配难题。团队连续一周泡在机房,反复调试端口协议,对硬件兼容性进行测试,确保系统能稳定连接。为攻克格式转换不畅、识别精度不足、插件适配难等多个技术“拦路虎”,团队反复研讨、持续优化,成功打通技术堵点。如今,系统已能直接生成Word、Excel、PDF、图片等格式的文档,效率实现大幅飞跃。
      经过不懈努力,攻坚小组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研讨,相继开发出计划闭合分析、出入库管理等6大知识库模型,实现了采掘、通风、职工培训等全流程智能覆盖。
      李雅庄煤矿的智能化底气,更源于多年积累的“数据富矿”。作为山西省首批智能化试点矿井,该矿近年来建立了从智能双防系统、物流一体化平台,到物资智慧管控系统、智能综采工作面,再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统、变电所与水泵房无人值守装置,辅助运输综合调度平台、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等20多个智能系统,严格遵循《山西省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技术标准,累计沉淀运行数据超千万条。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统为例,其为全矿大型设备建立的数字档案,不仅记录着每台设备的技术参数,更包含上万次的维修记录和运行数据。正是这些带着“煤味”的真实数据,让“小雅助手”具备了读懂矿山的智慧。
      多环节的技术积淀与数据积累,既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矿工从“AI旁观者”向“智能矿工”转型筑牢了根基。

    向纵深持续发力 转型前景更广阔

      “3月至6月,‘小雅助手’自运行以来,已降低矿井运营成本约30万元,提升相关岗位工作效率60%—90%。”张峰帆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职工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升级带来的益处,形成了“技术提升—效率提高—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在智能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专班成员边实践边学习,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提升智能化能力。其中,20人参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企业基层管理者能力提升在线学习项目,全部顺利结业并获发毕业证书;10人完成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培训课程学习;1人成功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推动大模型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既需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更离不开科学完备的顶层设计提供支撑。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煤矿智能化发展搭建起清晰框架——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加强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煤矿生产经营数据智能分析和统一管理;省能源局、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联合出台《煤矿智能化常态化运行管理规定(试行)》,确立“企业负责、部门监督”原则,要求煤矿通过智能化评定后定期开展自评,构建起“建设—运行—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这些政策层层递进、协同发力,为包括李雅庄煤矿在内的全省煤矿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明确指引。
      “当前煤炭行业大模型多应用于知识库建设、知识问答、办公辅助等场景,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生产、安全等核心领域,持续攻关实用技术。”张峰帆表示,李雅庄煤矿将依托政策红利,在智能掘进、风险预警等场景深化数智技术应用,让智能化建设成果更多转化为安全生产效能和高质量发展动能,为山西煤炭产业“智”变升级贡献基层力量。

    本报记者姚毅 实习生王若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