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套被评为2025年“山西好书”的红色文献。该书由山西传媒学院教授张汉静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收集与考证,并对抗日根据地山西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研讨,全方位、立体化地编纂成17册一套的文献,以珍贵的版画资料形式保留住了山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该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包括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抗日根据地3卷,系统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抗日根据地红色经典版画及共同背景下与版画内容直接关联的社论、新闻报道等文字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呈现红色版画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及表现内容。第二部分《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经典版画家追忆》《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发展简史》《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经典版画家传略》,以根据地红色版画为总体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历史叙事、创作主体、话语体系和社会传播等自身成长的逻辑,探究了红色艺术与美术创作中国气派与风貌的形成。
杨东杰
荐书人品读
刻刀下的烽火史诗
当厚重的17卷本《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呈现在眼前,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扑面而来。这套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倾力组织、山西传媒学院张汉静教授团队历时多年精心编纂的著作,于2024年4月出版。作为山西“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之一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不仅是对三晋大地烽火岁月的深情回眸,更是以木刻版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树起了一座不朽的视觉丰碑,翻阅它,仿佛触摸到太行山坚硬的风骨、聆听到黄河不屈的咆哮。
丛书以晋察冀、晋绥和晋冀鲁豫三个根据地的年代顺序,分别展现弥漫在硝烟中的黄土地气息,以木刻刀为笔、以烽火岁月为墨,刻下了一部滚烫的民族抗争史诗,内容丰富,有宣传动员、武装斗争、生产运动、文化教育、反战典型等,还把宣传画、年画、连环画都纳入体系,共同形成了红色版画的立体图景。
翻阅“晋察冀卷”,八路军版画家彦涵用刻刀在木板上倾泻出《当敌人搜山的时候》:黑白刀锋下,人梯攀缘而上,被压抑的火光即将冲破黑暗的地平线,军民一体同生共死的磅礴力量在木纹中奔涌。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源于作者的儿子。1944年,武乡县下北漳村的年轻母亲高焕莲紧搂怀中幼儿,面对日寇刺刀嘶喊:“这是我亲生生的娃!”她背上背着亲生儿子,手里牵着另一个孩子,仇恨的目光逼退了敌人搜查——怀中的幼儿,正是彦涵寄养于此的儿子白桦。另一幅作品《送粪》迎面而来。画面中农妇奋力推动满载粪肥的独轮车,线条简洁却饱含张力。这并非普通农事场景——粪肥下暗藏的是为八路军兵工厂秘密运输的原料。粗犷的刀锋下,平凡百姓悄然化身抗战链条上坚韧的齿轮,无声诉说着“人民战争”的伟力。而在“晋绥卷”中,李少言的《地雷战》更以惊心动魄的构图定格了全民皆兵的瞬间:浓烟翻滚处,民兵身影矫健如鹰隼,线条如刀锋般锐利,每一道刻痕都在呐喊:侵略者脚下并非坦途,而是复仇的地雷阵!
这套文献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史料抢救的里程碑意义。张汉静团队跋涉于散佚边缘,从泛黄的旧报、脆弱的档案中打捞起近千幅濒危版画及原始通讯。当一幅1943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刊载的佚名版画《担架队穿越封锁线》重现天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夜色中疾行的剪影,更是10万山西军民在日军碉堡林立间用血肉铺就的补给通道。这些图像与报道文字互为经纬,构建出立体可信的历史现场。
更令人赞叹的是,丛书第二部分对红色版画的艺术嬗变与精神密码进行了深度解码。面对物资极度匮乏,艺术家们将梨木、枣木化作战场:古元的《减租会》以传统窗花构图融入写实人物,让政策宣传焕发中国气韵;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则以西式透视营造紧张纵深,形成视觉冲击力。木刻刀在“土气”与“先锋”间游走,在粗粝中升华为一种兼具战斗性与美学价值的独特语言——这是烽火淬炼出的艺术奇观。
当那些被木刻刀赋予永恒生命的民兵、妇救会员、小八路凝视着我们,它们以最直观的方式宣告:胜利并非天赐,而是由无数普通山西儿女用“小推车”推出来、用“土枪、地雷”拼出来的。《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中的版画,让民族精神的血脉在当代依然奔涌如初。
抚卷沉思,这些诞生于血火之中的版画,其价值早已溢出艺术与文献范畴。《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的宗旨所向,是对红色基因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研究,为赓续精神血脉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它们是刻在民族记忆丰碑上的不朽铭文——那些简朴却刚毅的线条,是山河破碎时的铮铮铁骨;那些黑白分明的对比,是暗夜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