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风掠过太行,两排银灰色管网在积云流转的晴空下泛着银辉。
7月15日上午9时,陵川县农村供水保障服务站内热闹非凡。126名来自杨村镇、潞城镇等7个乡镇的农村供水管护员背着工具包,三三两两地交流着。“听说这次培训要教供水设备管理新技术嘞,咱正好抓紧学学。”
“缠绕时呈鱼鳞状叠加,确保三分之一压茬覆盖……”技术员赵晓峰与搭档侯国军密切配合,现场示范保温膜缠绕技法,“这种包裹法既能锁住管道余温,又能抵御零下10℃的寒冷天气。”
这是陵川县举行的农村饮水安全“技能大练兵”,用一周时间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体系,系统提升农村供水管护员的专业技能。
“以前咱都是用旧棉衣裹水管,不仅不美观,冬天防冻效果也差。”杨村镇太和村水管员任东红站得靠前、看得仔细,他感慨道,“现在学了缠绕保温膜加排水防冻法,回去就组织村民培训,把新技术传给大家。还要及时排查村内管网,建立冬季防冻台账,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管网稳定运行。”
任东红的想法几乎是陵川县大部分农村水管员的共识。
2016年至今,陵川县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97处,惠及20余万名群众,自来水普及率达99.05%。然而,受山区复杂气候与基层管护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冬季管道冻裂、设备破损、水表故障等“跑冒滴漏”问题仍多发。为此,陵川县水务局在当地纪委监委监督指导下,分层分类开展水管员专项培训,着力破解山区饮水“最后一公里”管护难题。
“和过去课堂上集中灌理论的模式不一样,这样的技能大练兵管用实用。”潞城镇潞城村水管员杨秀玲坦言,以她所在乡镇为例,自2007年自来水入户以来,管网滴漏问题全凭土办法和个人经验进行处理,维修工具也以扳手、老虎钳等为主。“这次培训教了拆表器、哈夫器等专业工具的用法,还有冬季防冻、阀门故障排除、管道抢修等实用技术。现在管护时,既能精准排查隐患,又能高效处理常见问题。”
陵川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勇跃告诉记者,两期培训实现了全县272个行政村水管员全覆盖,并通过“理论精讲—分组实训—场景考核—复盘提升”的教学闭环,实现80%学时用于实操训练,切实增强了水管员的技术应用与应急处置能力。
午间,学员们抓紧时间吃着饭,还不忘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所学,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讨论,不时还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这些守护清泉的“护水秘籍”。
本报记者郑璐 本报通讯员吴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