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

【生态论坛】有效推进绿色种养循环

  随着资源的逐渐紧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农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种养循环,作为紧密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态模式,为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种养循环的推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畜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为种养循环指明了方向。
  对于山西而言,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匮乏,同时面临农业面源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的双重压力。推进种养循环不仅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种养循环的模式下,畜禽粪污这一曾经被视为“废弃物”的存在,经过科学处理,竟然变废为宝成了宝贵的肥料。通过“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粪肥还田”的循环模式,农民们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牛奶品质和牧草产量,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了附加值,促进了多元增收。在山阴县,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牧草地,一头头茁壮成长的奶牛,还有那肥沃的土地和丰收的庄稼,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然而,推进种养循环也面临诸多挑战。外部环境方面,市场需求波动、技术更新迅速等因素制约了种养循环的深入发展;内部能力方面,农民对种养循环认知有限、资金技术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种养循环的蓬勃发展。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种养循环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种养循环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还应加强跨部门协调配合,统筹项目资金,形成政策合力,为种养循环注入强劲动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种养循环的全方位服务,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与市场风险;建立完善的粪肥还田付费利用机制,让农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获得实在收益,这既能激发农民参与种养循环的积极性,又能推动种养循环的持续发展。
  社会各方面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发挥自身优势,协调解决种养循环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科研机构与高校应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为种养循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另外,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成果,推动种养循环不断创新与发展。
  种养循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领域减排固碳、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以种养循环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增效,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让农业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

赵建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