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我在新闻现场】和顺县土岭村千亩玉米示范田:“肥喂到叶尖尖,脚都不沾泥”

  7月15日清晨,和顺县青城镇土岭村的千亩玉米示范田上空,一架银灰色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由远及近,宛如灵巧的雨燕,在翠绿的玉米梢头勾勒出一幅科技助农的生动图景。
  眼下正值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关键期。连日来,和顺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运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管护,助力玉米增产增收。
  记者看到,在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准牵引下,这架搭载着深褐色液态有机肥的无人机稳稳悬停在玉米植株上方约2.5米处,通过高压雾化喷头,特制肥液化作细密甘霖均匀洒向层层舒展的叶片,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型彩虹般的光晕。
  “过去这活儿得十来个壮劳力在毒日头底下干一整天。现在两小时搞定,肥料直接‘喂’到叶面上,不踩一棵苗、不伤一条根。”田埂边,和顺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梁廷政俯身观察着一片刚“沐浴”过的玉米叶,嘴角泛起笑意。
  话音刚落,无人机旋翼声陡然变调。只见数米外操控台前,技术员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划过,悬停的“银燕”应声抬升半米,喷幅瞬间扩大,精准罩住下一垄玉米。屏幕上,北斗定位坐标与预设航线严丝合缝。
  “这就是‘精准’的力量。北斗导航锁定高度和喷幅,误差不超5%。”梁廷政说。他举起手中的深褐色液体瓶,向众人展示:“这是特制发酵有机肥,富含腐殖酸、氨基酸。关键在于‘空中吃法’,叶子吸收养分快。今年忽旱忽涝,根系吸肥困难,真就靠叶子这‘第二张嘴’壮苗了。”
  听着解说,蹲在田垄旁围观的种植户王风明一拍大腿:“梁主任句句大实话。往年施肥遭老罪,深一脚浅一脚累断腰,还压苗。现在肥喂到叶尖尖,脚都不沾泥。这科技,神!”说到激动处,他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等秋收完,我也去考个无人机操作证,把科学种田的本事学到手。”
  随着最后一垄玉米完成喷施,这场厘米级精度的飞防作业圆满收官。“在智慧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这‘慧’种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无人机很快将‘兼职’播种、洒药、监测产量,编织‘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让种地不再凭老经验,而是靠‘大数据’说话。”望着渐行渐远的无人机,梁廷政的话语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张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