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字城市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近日揭晓,大同市凭借《通过数据协同共享支撑智慧城市高效运行》成功入选2025数字城市管理创新类典型案例。从地下“乌金”到云端智算,从能源输出到数据赋能,大同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有技术“面子”,更要有民生“里子”。技术是手段,服务于人、造福于民,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智慧城市的终极目的,在于惠及民生;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最终落脚点是赋能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业务场景。试想,如果在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判断下盲目开展智慧建设,一味追求“高大上”、缺乏应用实效,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出现“智慧失灵”,辜负群众期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聚焦市民关注的实际问题,在政务、交通、医疗、社区、文旅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化智慧建设,致广大而尽精微,既有科技的磅礴,又有治理的精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建设,要打破“信息孤岛”,增强数据协同。实现各行各业数据的流通、共享与整合,推动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价值释放,是智慧城市高效运行的关键。大同智慧转型的亮点之一,就在于重视城市数字底座的建设与完善,打破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这一“关键痛点”,实现了数据全量汇聚、深度融合与智能分析。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大同已接入全市30个市直部门共48.95亿条数据,让海量数据实现了共享,打开了一座丰富的数据富矿。这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政府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提升政府智慧决策水平,提升城市智慧管理的软实力,也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人民生活便捷程度。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勇于打破“信息孤岛”,也就是要解决信息数据在各部门流动难的问题,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让数据真正在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中“活”起来,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地方特色。大同的智慧转型之路,拒绝“千城一面”的模板化复制,而是着重打造数字文旅、智慧能源等特色行业,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我省各市县经济发展与文化特色不一样,智慧城市建设也应有各自特色。每个城市必须立足自身的发展定位、历史文脉、产业优势等核心特质,着力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比如,一座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的古城,其智慧化建设可以重点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展示置于优先地位;而一个以特色制造业闻名的工业重镇,其数字化转型则可能更聚焦于打造智能化供应链,重塑产业竞争力。如此,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既拥抱时代共性,又彰显城市个性,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