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开发区

大同经开区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看亮点】聚动能 促转型 走出发展新路径

  • 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专用车生产车间。

  •   历经多年发展,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已发展成为以生物、化学原料药及成品制剂、中药制剂为主要产品,以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结合消化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等多元化品种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区,拥有各类药品生产批准文号1500个。

      6月26日,走进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生产线上一辆辆崭新的电动重卡正有序下线。这类重卡搭载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在设计上,其动力系统配备大功率驱动电机,动力强劲,能满足各种路况的行驶需求。目前,产能稳步提升,订单装配生产约550台。
      近年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标国内一流国家级开发区,瞄准先进制造业赛道,推动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水平提升,全面强化与京津冀各方面的要素对接,抓住主动融入的“着力点”,找准区域协同的“小切口”,探究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全力打造以工业制造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创新

      6月下旬,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医药产业园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条药品生产线正快速运转着,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粉针剂及克拉维酸医药原料药等产品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灌装、贴标、包装……国药威奇达是全省首批“链主”企业,以生产头孢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克拉维酸钾系列药物为主,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6项。
      “在现代医药产业园内,像这样的医药企业共有13家。这些企业各有特色和优势,有上市企业、龙头企业,也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历经多年发展,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产业已发展成为以生物、化学原料药及成品制剂、中药制剂为主要产品,以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结合消化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等多元化品种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区,拥有各类药品生产批准文号1500个,产品涵盖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剂、中药饮片与制剂四大系列,形成了头孢类、青霉素类从基础原料到终端制剂的完整产业链。
      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一区多园、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在现代医药产业园创建的专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园区经营模式,强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专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制定了多项发展扶持政策,采取园区自主规划、自主投资、自主建设、自主招商的运营模式,利用大同的区域优势,将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成科、工、贸一体化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平台。
      为加强生物医药的统筹布局和科学管理,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创新,近年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激发药企创新活力,医药产业辐射带动和规模扩张效应持续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打造“零碳产业”示范基地

      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零碳(绿电)产业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作为晋北新能源基地核心承载区,这里不仅是风电、光伏的“发电场”,更是储能技术的“试验田”。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企业纷纷落户,让大同成为全省储能装机规模第一的“绿电高地”。2024年,大同市建成并网独立储能项目4个32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755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未来,这里的绿电将直接供给数据中心、新材料工厂,形成“发电—储能—消纳”的闭环。
      今年,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零碳(绿电)产业园一期项目将精准锚定构建零碳能源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全方位整合风电、光伏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倾尽全力推动绿电与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大数据、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旨在打造全国范围内具有标杆意义的零碳产业示范园区,为绿色发展模式探索提供可复制样本。
      欧盟《新电池法》和即将出台的《关键药品法》对进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提出严苛要求。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锂电池(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和医药(国药威奇达、双雁集团)两大产业基础,以绿电园区为载体,通过绿电直供降低产品碳排放因子,显著低于日韩及德国水平,为出口欧盟扫除碳壁垒。
      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零碳(绿电)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首创了“分源计量”系统,建设独立光伏、风电汇流站,区分供电线路并精准计量,确保绿电来源可追溯。此举满足欧盟对产品绿电使用认证的要求,避免碳排放因子混淆,为出口企业提供“碳凭证”。
      零碳(绿电)产业园还将通过“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构建三层电网架构(国家电网兜底、增量配网调节、绿电园区直供),实现新能源消纳率97.2%,绿电占比达50%,冗余绿电反哺区域电网,彻底解决弃风弃光难题。

    构建完整换电重卡新业态

      2024年5月,山西首辆换电重卡在陕汽大同公司装配下线,标志着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陕汽与犀重新能源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携手推进电动重卡生态建设及专用车产业发展,加速新能源产业链与低碳产业园的深度融合。
      走进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陕汽大同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身披“青碧铠甲”的新能源换电重卡整齐排列。“这款应用了陕汽‘底盘+上装’的换电重卡,搭载了宁德513kWh电池,采用上海犀重、盘毂动力共同研发的集成式电驱桥系统,续航里程超350公里。同时,该车还应用结构拓扑优化及新材料,整车自重11吨以内,为行业最轻。自主集成式电控策略,让车辆百公里耗能较常规电车节省3%,较天然气车型节省10%以上。经测算,5年运营周期内,该车较常规电机+AMT牵引车多收益7万多元,较天然气车能多收益18万元左右。”陕汽大同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该车型还搭载自主开发的智能网关和座舱域,电源精细化管理,实现智能数字配电,并匹配360环视、驾驶员状态检测、双预警、盲区提醒等主被动安全配置,整车更加安全智能、经济可靠。该车型换电过程仅需5分钟,可满足港口运输、市政环卫、煤炭运输等多场景需求。
      为搭建换电重卡生态,2025年,宁德时代在大同市规划建设24座换电站(一期),以换电站运营为核心,围绕运输场景,构建全市重卡换电网络,打造换电生态。同时,为降低用户购车成本,推行电池银行租赁业务,实现“即换即走”,提升运输时效性,构建较为完整的换电重卡“重卡生产+应用场景+换电服务+金融支持”新业态。
      近年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比较优势,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锻长板、固底板、补短板,狠抓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文/图本报记者孟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