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阳二矿千米井下,151205综采工作面的钢铁洪流正吞吐着乌金,华阳新材料集团采煤三队副队长董腾飞穿梭在设备间,这位在煤海中淬炼本领的“90后”矿工,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技术尖兵模样。
董腾飞大学毕业后入职华阳二矿,成为一名“采煤工”。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狠狠地上了一课。看到采煤机突然停机,老师傅手持万用表如“拆弹专家”般排查设备隐患时,这个一脸书生气的年轻人意识到:课本知识与井下实战隔着万层煤岩。
生活中的董腾飞有记笔记的习惯,下井后,头顶的矿灯成了他的“第二盏台灯”。他总会默默从工装口袋中取出笔记本,将每天的所见所学、心得感悟等,事无巨细地记录在工作日志中。从设备故障的排查方法,到井下安全规程的深入理解;从与工友交流的心得,到自己对技术革新的思考,每一页都承载着他的成长足迹。不懂就问,不会就练。师傅宋海芳身后,总跟着董腾飞这个甩不掉的“尾巴”,连拧螺丝的角度都要追问再三。他不仅自学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维修技能,还经常跟老师傅“切磋”技艺。下班后,他就钻进大师工作室,对着电路图研究几个小时。厂家技术人员来调试设备时,董腾飞化身“问题猎手”,寸步不离地跟在旁侧,工作日志里记满了“转载机变频器参数设置”“液压支架电液控逻辑”等技术要点。工友们笑他“魔怔了”,却不知他曾为排查一个开关故障,在井下连续蹲守8小时,直到找出线路虚接的毫米级隐患。每次历练成长,都被他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工作日志里。
如今,董腾飞的工作日志愈发厚重,他也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现在,他仅凭设备运行异响就判断出齿轮磨损程度,带领着检修班将工作面机电设备故障率控制在3%以下,开机率稳定在95%以上——这就是对青春最好的注脚。
“设备医生”这个称号,是大家对他专业技能的认可。在煤矿生产线上,董腾飞是一位24小时待命的“设备医生”,无论深更半夜,还是节假日,只要设备出现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诊断问题、精准处理故障。他的手机从不关机,他知道每个紧急的电话背后,都是矿井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
2024年的一天,刚下班回家的董腾飞还没来得及吃口热乎饭手机便响了,工友焦急地在电话里说:“腾飞,采煤机的电控箱出现故障,左截割电机不能正常运转了。”他立刻放下筷子,赶到单位。井下的空气湿冷而沉重,但董腾飞的心中只有对设备的关切。来到采煤机旁,他熟练地从工具包中拿出电路图、万用表、电笔等工具,确认所有安全措施到位后,迅速开始对电控箱进行详细检查。每一个接线头、每一个电路板,他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故障点。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他发现了一个松动的接线柱,便立刻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其紧固好,然后重新启动采煤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左截割电机开始正常运转,故障排除了。这样的“急诊”对于董腾飞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他毫无怨言。“机电设备是煤矿的‘心脏’,心跳不稳生产就没保障。”正是有了这位“设备医生”,才换来了采煤三队连续1800天机电零事故的成绩。
近几年,受新老交替和人员流动影响,队组职工不同程度存在经验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的情况。为此,董腾飞主动充当起了技术培训“教练员”——在现场,他开展示范操作,手把手带新工、教新徒;下班后,及时将遇到的难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并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日复一日,董腾飞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让队组机电设备维护检修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为了更好地传播推广自己的经验技巧,他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完成《综采维修电工100问》的编写,从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从常见故障排查到复杂问题处理,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阐述,不仅让新职工快速上手,也让老职工受益匪浅,成为大家手中的“宝典”。近年来,他还带出10余名技术骨干,年均完成5项技术改造——改造转载机头电缆拖移架,使故障率下降40%;自主设计皮带清煤器,减少职工劳动强度;革新转载溜移动过桥装置,解决了设备迁移难题……这些“小发明”如同煤海星光,照亮了安全生产之路。
耿倩 牛青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