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以艺术匠心诠释“清慎勤”时代价值

——廉政话剧《于成龙》全国巡演在京启幕

  • 话剧《于成龙》剧照。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 话剧《于成龙》剧照。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 话剧《于成龙》剧照。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   7月21日晚,北京保利剧院内灯光璀璨,由山西省纪委监委、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创排,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廉政话剧《于成龙》升级版在此震撼上演,正式拉开今年全国巡演的序幕。该剧以清代山西籍能臣廉吏于成龙为原型创作,是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山西廉洁文化资源创作的一部精品力作,通过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艺术呈现,弘扬廉政主旋律、传递奋进正能量。作为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实践,话剧以文化浸润心灵、以廉洁涵养德行,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历史重现:再现廉吏风采

      话剧《于成龙》由一级编剧马连伦执笔,一级导演王晓鹰执导,自2021年12月15日完成创排以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演出70余场,荣获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八届山西“杏花新剧目奖”等多个奖项,深受观众和专家好评。
      方山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闫小花说,该剧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充分展现了话剧艺术的感染力,带领观众深入于成龙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生动刻画了这位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清官廉吏的情怀与担当,以及他在腐败丛生的官场中坚守正义、不畏艰险的精神,深刻诠释了“爱民之官,民必敬之。亲民之官,民必爱之。爱国之官,国永记之”的为官之道。
      剧目聚焦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时期的一段经历,生动展现了他坚守“自省六戒”、为民请命、惩治贪腐的清廉风骨。大幕拉开,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诵读声中,于成龙踏足直隶,所见却是饿殍遍野、民生凋敝;与此同时,大名知县赵履谦正与于成龙的小舅子邢家良在县衙内宴饮作乐。于成龙当即下令革职查办赵履谦,继而甘冒杀头之罪,私开皇家粮仓赈济灾民。不料赈灾粮遭匪徒劫掠,经彻查,幕后主使竟是直隶布政使奇英,赃粮就藏在邢家良的盐库。面对亲情与国法的抉择,于成龙挥泪斩亲,以铁面无私诠释了清官廉吏的浩然正气。

    匠心独运:塑造立体人物

      话剧《于成龙》的成功,得益于主创团队的匠心创作与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总导演王晓鹰以“中国意象,现代表达”为创作理念,将写意美学融入写实叙事,通过独特的舞台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剧情跌宕、舞美精湛、人物饱满的精品力作。
      剧中,于成龙的扮演者张星精准把握了角色的精神内核。在他看来,于成龙并非脸谱化的清官,而是乱世中坚守理想的实干家。“他的清苦绝非矫饰,而是融入血脉的民本情怀。”张星说,“演绎时,要让观众看到清廉绝非空谈,而是面对利益诱惑时岿然不动的抉择。”他以细腻的表演,刻画了于成龙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彷徨、原则与权变中的抉择、小家与大义前的取舍,让这位历史人物血肉丰满、气韵生动。
      闫志晓饰演的柳晋阳是于成龙同窗挚友兼得力师爷,他将这个角色的多重身份刻画得入木三分。“柳晋阳既是于成龙的决策智囊,更是其生死与共的挚友。”闫志晓说,“我的表演,既要展现其作为文人的风骨,又要体现幕僚的进退智慧。”剧中二人亦师亦友的默契互动,为厚重的历史叙事注入了温情。
      副导演安禾介绍,创作团队通过象征手法深入开掘人物内心:巨型官服象征权力重压,素白座椅隐喻清廉本色。这些视觉语言对成功塑造于成龙的艺术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弘扬清廉之风

      话剧《于成龙》既是一部精彩的艺术作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剧中贯穿始终的《论语·为政》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是于成龙为政理念的核心写照,更彰显了儒家思想对其人格的深刻塑造。
      总导演王晓鹰指出,于成龙所代表的“清、慎、勤”,历经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他认为该剧的成功,在于让当代观众在历史镜像中照见现实困境——于成龙面对“情与法”“义与责”的艰难抉择,恰是权力监督、责任担当这一永恒命题的生动注脚。“我们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准则。”王晓鹰阐释道,“在历史骨架中填充人性肌理,使廉政主题获得血肉丰满的艺术表达。”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盛赞该剧,认为该剧堪称话剧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典范之作。“该剧既是反腐倡廉教育的生动艺术教材,更是对当下浮躁创作风气的有力匡正。”仲呈祥说,“剧中塑造的于成龙形象,既是‘熟悉的陌生人’,又在现实主义质感中蕴含浪漫主义张力。创作既恪守历史真实,又彰显时代精神。”

    时代镜鉴:筑牢廉政防线

      话剧《于成龙》的创排上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该剧以史为鉴,既为党员干部提供了生动的廉政教材,更以艺术方式敲响正风肃纪的警钟。
      剧中塑造的于成龙形象,躬身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民为本、不畏强权,展现出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清官风骨。其“自省六戒”——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既是古代清官的修身准则,更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历史智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陈曦指出,该剧精准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通过合理的艺术虚构强化戏剧张力,既丰富了历史人物的立体感,又体现了新编历史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观众在沉浸于戏剧冲突的同时,更能体悟于成龙“清、慎、勤”的为官之道,在艺术审美中完成对现实政治的观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评价道,该剧实现了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统一,既彰显历史剧的当代价值,又传承了话剧艺术的审美传统。该剧以历史观照现实,通过古今对话启发观众思考,既为新时代廉政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又为担当精神的培育注入文化动能。
      演出落幕时,剧场内掌声雷动,观众既为于成龙的感人故事所震撼,更为该剧精湛的艺术呈现所倾倒。一位机关干部感慨道:“这部剧作堪称生动的廉政课堂,于公的‘清、慎、勤’历久弥新。新时代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坐标,指引我们永葆为民初心。”方山县党建研究会会长肖继盛动情地说:“这部剧将历史人物的当代价值与话剧艺术的诗意表达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演出结束多时,他的思绪仍沉浸在那方舞台时空中。

    记者手札

      话剧《于成龙》升级版在北京的演出成功,为全国巡演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巡演的深入展开,该剧必将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于成龙“清、慎、勤”的为官之道,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该剧犹如一座精神灯塔,既照亮了为官从政者的初心使命,更昭示着廉洁自律是为政者的立身之本。唯有恪守正道,方能凝聚民心,共筑清朗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话剧《于成龙》所传递的“清、慎、勤”,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永葆清廉本色,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李婷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30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7期

    • 第2025-07-26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