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装裱……日前,记者见到退役军人梁文平时,他正熟练地制作一幅掐丝珐琅釉画。“我用了10年的时间,将掐丝珐琅技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梁文平说。
1990年出生的梁文平,2011年服役于武警甘肃总队张掖支队。2013年退役后,他投身掐丝珐琅釉画的创业之路。“创业初期,我租住在狭小的陋室里。夏天酷热难耐,我索性赤膊挥毫,绘制样稿;冬季严寒刺骨,铜丝冰冷扎手,我便借俯卧撑取暖驱寒,倒逼自己快速开展掐丝作业。”梁文平回忆,正是军旅生涯中淬炼出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成为他苦中作乐、执着追梦的精神支柱。
起初,梁文平一门心思做作品。在市场上屡屡碰壁后,他开始深刻反思,如何让掐丝珐琅釉画更具美感、更富创新。他发现,传统的掐丝珐琅釉画多以纹饰、山水、花鸟等为创作素材,填釉时虽色彩饱满,却缺乏层次感。如何融入更多创作元素、如何实现丰富的色彩渐变、如何跳脱传统框架寻求创新……这些都是他探索的方向。
为此,他奔赴全国各地,拜访绘画名师、汲取各家所长,不断熔旧铸新,提升本领技艺。
“我持续磨砺技艺、精研每一处细节,使掐丝工艺如工笔画线条般流畅舒展;在作品中融入人物、动物等元素,并结合写意、水彩、油画等多种绘画手法,令作品品质更上一层楼;我还将古法釉画的平涂工艺革新为具有立体感的厚涂釉色工艺,赋予掐丝珐琅釉画更为丰富的层次和灵动的光彩……”梁文平说,历尽千帆,作品的知名度打开了,作品销路拓展了。随之,他创立了山西艺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梁文平与院校携手,和全国90余所高校签订“高校文化产业联盟”合作协议,在20余所大中专院校设立了“掐丝珐琅非遗学府文创”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一校一品。他将掐丝珐琅釉画工艺引入校园、融入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了解、掌握这门技艺,进而独立创作。
“我在教学中意识到,若能将掐丝珐琅釉画工艺分解为一个个部件和步骤,先标准化生产,再组装合成,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一来,即使没有绘画功底的人,也能通过部件拆解、流程化培训,进行单个部件、单个流程的掐丝与填色。”于是,梁文平不断进行工艺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将掐丝珐琅釉画工艺流程模块化分解,成功实现工艺的标准化、部件化流水作业。
通过技能培训与产品开发,梁文平累计带动300余名大学生实现“匠心”情怀的培育,开启了院校主体下的手工艺品开发与产业化新模式,并通过构建“传承人+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培育出数百名大学生非遗创客,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院校孵化的创新之路。
“我与运城市妇联深度合作,打造‘巾帼匠坊’培育工程。还与乡镇紧密联动,将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建立非遗工坊培训基地,开设非遗体验馆,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富含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掐丝珐琅首饰、装饰画及各类文创产品等。”梁文平兴奋地说,这些产品由经过培训的当地村民精心制作,累计帮助超过1500名村民实现就业和增收。
梁文平也因此获得2025年度山西“最美退役军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第二批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等称号。
釉彩流淌千年文脉,金丝缠绕赤子兵心。“身着军装,参军报国;脱下军装,文化报国。我将继续秉持退役军人本色,让掐丝珐琅绽放出更绚烂的色彩。”梁文平表示。
文字:本报记者要佳
图片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