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抗战老兵访谈】102岁抗战老兵汪取川: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

  • 汪取川近照。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7月25日,在省军区太原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活动室内,今年102岁的汪取川低声吟唱起了这首《大刀进行曲》,老人在心情平静后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1923年12月,汪取川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1938年,战火蔓延到舒城县,年仅15岁的汪取川,目睹日军的暴行后,毅然选择参军报国,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
      1940年,汪取川在新四军四支队军医处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军医生涯。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汪取川所在的卫生所,却只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缺医少药是卫生所的常态,麻醉药、消炎药更是极度匮乏。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和救护技能,凭借精湛的医术与顽强的意志,全力为战友们缝合伤口、清理创面。“一上战场,我只有一个念头,争分夺秒把伤员照顾好。”汪取川说。
      1941年12月,汪取川随四旅70多名重伤员分散到皇埔山以西老百姓家养伤。“我们卫生所的任务是挨家挨户去给伤员换药。我住在一位郭姓大娘家里,他们全家宁可吃糠咽菜,也要保证我吃上饭。自从我住到她家开始,郭大娘就安排家里人,每天晚上轮流观察街上的情况。”
      有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就在汪取川睡得正香的时候,郭大娘把他推醒并告诉他一队日伪军正向村子走来。汪取川急忙穿好衣服,往村外跑,刚跑出村庄大约200米,就被敌人发现,子弹像雨点似的向他射来。他利用地势的起伏时而蹲下、时而贴近地面,逃过了敌人的一颗颗子弹。
      后来,我军主力击退了来犯之敌,日伪军被迫撤回,汪取川则成了一名伤员,留在另一个村庄养伤。十多天之后,他的伤基本愈合,重新返回了郭家。“这次死里逃生,对我的触动是终身的。如果没有郭大娘的帮助也就没有我了!在永远怀念她老人家的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民是我们的靠山。”
      “又受表扬又受批评,是我参加的最难忘的一次战斗。”汪取川笑着讲述,1943年春节,他所在的连队组织准备转移,转移要穿过敌军控制的街道,那条大街上有个小碉堡,碉堡前面还有个浮桥。在冲锋时,他踩到浮桥后负伤摔倒,和4名同志掉到路旁的沟里。子弹从头顶上呼啸而过,由于沟深坡陡,他们尝试了好几次都爬不上来,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正在千钧一发之际,连长带着一排、二排炸掉了碉堡,才把他们从沟里救出来。战斗结束后,其他人受到了表扬,而他是又受表扬又受批评:表扬的是战斗勇敢,勇猛冲锋;批评的是他的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救死扶伤。
      经历过抗日战火洗礼的汪取川,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多少次战斗中他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岗位,用精湛的医术争分夺秒地抢救着受伤的战友,先后立二等功一次、四等功两次。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名新四军老兵,汪取川主动向组织要求,从解放军总医院到大同建设解放军322医院。从该院院长岗位上离职休养后,他以更加饱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教育下一代,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4年6月,101岁高龄的汪取川在山西工商学院参加“传颂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教育活动,并向现场500余名学生讲述革命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通过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让成长于和平年代的青年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让一代代年轻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在采访结束时,汪取川语气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邓伟强 本报通讯员杨涛
    图片由山西省军区太原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3期

    • 第2025-08-02期

    • 第2025-08-01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30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7期

    • 第2025-07-26期

    • 第2025-07-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