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忻州南城区的居民王大爷推开窗户,眼前不再是杂乱的电线和坑洼的路面,而是整洁的道路和干净的天空;曾经拥堵破旧的街巷变得整洁有序;曾经荒草丛生的空地变成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伴随着城市更新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像王大爷一样的居民享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便捷宜居,忻州实现从空间焕新到幸福赋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是顺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1月20日,全国城市更新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对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重点任务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
自国家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忻州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晋北古城,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5+15”条道路和雨污分流改造的实施,准备谋划实施以及部分已经开工的108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全面对小街小巷进行改造更新,累计完成475个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牧马河生态公园,成为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忻州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用5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大步向建设精品城市迈进。
打造宜居之城满足大众需求
家住国力三期的李阿姨每天都要到小区周围的公园转转。体育公园小巧精致,健身场地多样;遗山公园设计独特,有音乐喷泉和名贵花草,环境雅致宜人。“一出门就是绿地,小区周围就有好几个公园,早上晨练、晚上遛弯,方便得很。不论是日常锻炼还是周末休闲,都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李阿姨对记者说。
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忻州市以市政建设为突破口,2012年至今中心城区新建改造市政道路279条,总长301.17公里,基本形成“一环九纵十一横”的全新城市路网框架格局;新建改建公园、口袋公园、小游园、街角绿地等100多处。现在,忻州建成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6.25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9.3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1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11%,绿化覆盖率达到42.58%,排水管网达到830.49公里,市本级污水处理率达到99.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从太忻大道走进忻州,远远就能看到牧马河生态公园迷人的风姿魅力。牧马河生态公园以“林为体、水为脉、文为魂”,构建“碧水秀林”,发挥大型林地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森林碳汇功能,将牧马河打造成为忻府区的生态护城河,融入周围山、水、田、林、湖、草大生态体系,共筑生态大格局。同时,以牧马河生态治理为基础、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缝合城市和乡村,为城乡旅游体系联通、丰富旅游体验奠定基础,构筑城乡高质量发展的“伴城伴乡”。牧马河生态公园的建成,有力促进牧马河流域生态保护、水质提升、河道安全、环境美化提档升级,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忻州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民生温度体现在忻州城市建设的每个细节:口袋公园的休闲座椅按人体工学设计;2025年在建的妇女儿童主题公园毗邻忻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及妇幼儿童活动中心(在建),特别设置康复花园,这些智慧科学的设计理念与城市服务设施相匹配,体现了民心工程为人民的设计初衷。市园林局总工程师介绍说:“我们坚持建绿为民、造景为民的原则,2024年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等闲置区域44.14亩,搭配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通过‘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建设6个口袋公园及相关城市绿道,给城市增添了‘呼吸孔’,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忻州城市更新紧密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门见绿,满目皆花”已是城市景观的标配。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健身器材使用频率下降20%,建议增设遮阳设施。”清晨7点,忻府区公园东街社区网格员武晓燕正通过智能终端上传巡查数据。这些看似细微的记录,却是忻州城市“体检”的重要基础。
在推进城市更新中,忻州市构建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衔接机制,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按照体检“查症寻方”,更新“治病疗伤”的思路,2022年从8个维度69项指标进行城市体检,2023年从4个维度75项指标进行城市体检,2024年从4个维度100项指标进行城市体检,2025年在此基础上结合完整居住社区增加到108项指标并动员街区、社区以及物业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促进城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更好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
“汛期再也不用垫砖头出门了!”七一路居民王建国指着新改造的雨水管网说。这项投资巨大的“里子工程”,包含108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和智慧监测系统,让城区防洪安全标准与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忻州市在城市更新中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地下管线、雨水防涝、再生水、住房保障、停车设施、绿道与慢行系统等12个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和发展空间拓展。为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忻州市将城市体检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建立了“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闭环机制,通过改造老旧区域、盘活存量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升级等手段,推动城市向宜居、韧性、智慧方向发展。
在利民西街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体检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占比达43%,项目随即增加71部电梯和38处无障碍设施。2020年至今,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44个,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71部,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传承历史文化激活古建活力
夜幕降临,忻州古城西区的非遗工坊灯火通明。面塑传承人老李正在指导游客制作“晋北八大碗”面塑。“改造后的老院子既保留明清格局,又通上了光纤网络,我的线上订单翻了两番。”老李说。
结合忻州中心城区实际情况,忻州市分类分步开展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古城活化保护项目就是重点工作之一,自2017年启动实施以来,经过多年的运营管理,忻州古城西区得到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加快城区小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建设,目前主要谋划实施4个项目,其中已开工1个。
忻州市城区21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项目,长度总计10310米。工程包括排水工程、路面恢复工程、附属工程等,该工程已于5月开工,计划11月完工。正在办理前期手续3个,分别是:忻州市城区24条雨污分流项目,改造总长度约9.86公里,包括排水工程、路面恢复工程、附属工程等,已完成立项;忻州市开发区9条雨污分流项目,改造总长度约3.03公里,包括排水工程、路面恢复工程、附属工程等,已完成立项;忻州古城东片区54条污雨分流改造项目,包含雨污分流改造工程8.8公里以及照明、电力等附属工程,目前正在编制可研报告。针对已开工的项目,忻州市住建局加强管理,严把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圆满完工;针对未开工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进度,同步与发改、财政部门做好对接,积极支持上级补助资金,确保项目早日开工落地。
在城市更新中,忻州市特别重视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衔接全国文物普查,扎实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全面调查老城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划定最严格的保护范围,实现了历史建筑市县全覆盖,对历史建筑实施“一处一档”动态管理。截至2024年底,全市确定公布了156处历史建筑,其中忻府区13处。
忻州古城成了“城市会客厅”。闲暇之余,市民们更乐意走进身边的“口袋公园”消闲玩乐。
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等闲置区域,搭配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忻州市通过“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建设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仅去年就实施建设了6个口袋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4.14亩,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今年又紧靠忻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及妇幼儿童活动中心,谋划建设妇女儿童主题公园。
提升治理能力共治创新发展
忻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忻州市的城市特色和典型问题,确定城市更新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严格遵循城市更新程序和要求,不搞大拆大建,补齐城市功能缺失短板,构建“2+4+N”更新实施内容体系。“2”是指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河道。“4”是指旧住区、旧村庄、旧市场和旧厂区。“N”是指其他类型的更新内容,包括老旧楼宇、旧单位大院、科研院校、医疗院所在内的老街区等,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结合实际,积极谋划住建领域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建设。2025年忻州市将重点推进5大类34个项目,总投资74亿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地下管网建设提升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滹沱河支流南云中河流域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融合发展EOD项目。
根据发展现状实际并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积极探索投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面对74亿元资金需求,忻州打出组合拳:加强相关财政资金的统筹利用,对纳入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如公益性较强的旧改、综合整治项目等依法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发行专项债投资,城市更新专项债券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商业租赁、停车位出租、物管等经营性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等;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市场化机构参与,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等,推进城市功能优化、民生保障、品质提升和风貌保护。
忻州的更新实践,既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从数据驱动的精准施策,到“留改拆”并举的更新艺术,从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到“城市即景区”的发展智慧,这座古城正以自身的实践,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提供着“忻州样本”。
徐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