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弘扬传统美德 凝聚奋进力量

——本报《太行深处的爱心接力》报道在长治引发热烈反响

  “这份情早超越了邻里,成了家人般的牵挂
  让更多像黄崖沟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平顺大地涌现
  让更多像海松一样的乡亲,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人民有了道德信仰,咱们国家就有了力量源泉
  我们身边从不缺少善良、友爱、热心、互助的人,这样的事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8月8日,《山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太行深处的爱心接力》为题,报道了长治市平顺县黄崖沟村民20年轮流照顾残障邻居的故事。报道推出后,在故事发生地长治引发热烈反响,大家都被“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生动场景所感动,纷纷表达对黄崖沟26户乡亲的崇敬之情,一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力量在上党大地涌动。

传递善举 续写如山的道德篇章

  身边事最能影响和教育身边人。在平顺县,这篇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黄崖沟村(现合并到七子沟村)村民坚持20年的集体行为,事迹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谛,用凡人善举筑起了精神高地。
  “作为七子沟村党支部书记,黄崖沟的乡亲们20年接力照顾海松,让我心里又暖又敬。从最初党员带头,到26户村民在党组织感召下主动轮值,再到搬迁后仍不忘托人照料,这份情早超越了邻里,成了家人般的牵挂。”东寺头乡七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宋光平说,“可爱可亲可敬的村民们用柴米油盐的坚守,把党‘不丢下一个人’的承诺刻进了日子里。这让我更明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就是搭好台、聚好心,让这份守望相助汇成暖流。”
  黄崖沟村民照顾残障邻居的故事令东寺头乡羊老岩村党支部书记王计生深受触动。他表示:“26户村民20年坚守,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下,用爱诠释邻里情深。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以之为榜样,带领我们村党员群众弘扬互助精神、聚焦困难群体,让党的温暖充满村庄,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家园。”
  “山西省道德模范集体——黄崖沟26户村民的事迹,是平顺县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爱心与担当,彰显了平顺人民淳朴善良、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这篇报道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弘扬正能量,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让更多像黄崖沟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平顺大地涌现。”平顺县文明办主任王慧亮感慨道。
  “这篇报道传递出的真善美将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长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李影表示,长治坚持多年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通过系统化组织、品牌化打造、资源化整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的志愿服务新路径,正逐步构建起生活和美、家庭和爱、人际和睦、生态和谐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榜样感召 激发担当作为的精神力量

  “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不能让他饿着。”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成了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黄崖沟26户人家20年如一日轮流照看海松的郑重承诺。这是质朴善良的爱心,也是一诺如山的责任。
  “从邻里的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到国家的脱贫攻坚和精准帮扶,这既是道德的写照,也是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和驻村帮扶工作的缩影。”平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春旺告诉记者,“在赞叹感人故事、弘扬美德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农业农村局作为主抓脱贫攻坚和驻村帮扶的职能部门,我们的帮扶工作是否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下一步,我们要持续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加强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帮扶,持续在精准帮扶上下足绣花功夫,让更多像‘海松’一样的乡亲,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长治市潞州区太西街道潞才社区多年坚持打造“近邻驿家”党建品牌,团结社区驻街单位党组织和报到党员,采取双报到、双包联的形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真正实现了为群众服务从面对面到肩并肩到手拉手。社区党委书记赵路明说:“看了《山西日报》关于平顺县黄崖沟村民20年爱心接力的报道,我深知农村老百姓照顾残疾人的不易,作为城市社区,我们有更完善、更优越的资源和要素,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发掘出植根于人心土壤的温情密码,凝聚起社区力量的温暖纽带,继续实施好我们‘邻里相亲’活动,以及‘幸福来敲门’常态志愿服务,建立起动态更新的居民幸福需求清单,让社区成为情感共同体最坚实的基石。”
  不久前,上党区西火镇梁家庄村召开了道德评议会,围绕身边好人好事、不文明现象等内容展开评议,以道德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平顺县黄崖沟村民20年轮流照顾残障邻居的故事传到这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国保更显兴奋,“真是及时雨啊,下一步,我们也继续以‘道德评议+村规民约’制度为抓手,积极培育、宣传、评选、表扬身边的榜样,用身边的模范事迹、好人好事激励鼓舞群众,通过榜样的力量,树村风文明典范,以良好村风浸润人心,凝心聚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精神浸润 汇聚更多的温暖和善意

  26户人家守护一位特殊“家人”,这场爱的马拉松跑了20年,没有终点。太行山上,冬去春来的接力,不离不弃的善良,因爱聚在一起的乡亲,从未离开。
  “人民有了道德信仰,咱们国家就有了力量源泉,《山西日报》刊登的报道,我刚刚看过,如果有可能,我想把这个素材、这个故事转化成相关作品,大力传播正能量,倾力讴歌正能量。”给记者发来这段话的人是长治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彩英,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沁州三弦书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希望把这样的素材改编成作品,把我们长治的故事讲好。”
  流水岂无痕,平凡亦闪光。潞州区紫坊小学老师姚慧说:“我一定会把这个故事带到下学期的开学第一堂课上,我们身边从不缺少善良、友爱、热心、互助的人,这样的事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对个人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要把道德作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认真细致地扣好。包括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义利观,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大家的心灵,带动更多人崇德向善。”
  霍娟是潞州区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的创办者和负责人,也曾是“感动长治人物”获得者。她同样用20多年的时间,近乎义务地呵护着“折翼天使”的成长。她说:“看了平顺的故事,深感触动,我深知坚守善意、奉献的背后需要付出怎样巨大的努力与心血。20年时间,以实际行动诠释道德,这让我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也更加激励我未来的路,每一次与受助者的相遇、每一个携手克服困难的瞬间,都坚定了我前行的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黄崖沟村的父老乡亲为榜样,汇聚更多温暖与善意,走得更远。”
  潞安化工集团漳村煤矿组织人事部负责人郭路军表示,乡亲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像螺丝钉般执着坚韧,以平凡的小我成就非凡的大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将以他们为镜,在岗位上耕耘付出,努力散发光和热,为磅礴的时代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报记者李家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3期

  • 第2025-08-02期

  • 第2025-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