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最朴素的善良 最磅礴的力量

——本报《太行深处的爱心接力》报道在全网引发共鸣

  只要多一份主动、多一份细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就能让社会变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为尽职尽责的村党支部书记点赞,为善良淳朴大爱的村民点赞
  一股暖流,让人看见最朴素善良里藏着的千钧之力

  8月8日,《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太行深处的爱心接力——平顺县黄崖沟村民20年轮流照顾残障邻居的故事》一文后,经网络传播,引发全网热议。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平台,从网友评论到社会热议,这场跨越20年的温暖守护,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这个关于善良与坚守的故事如涟漪般扩散,将深山里的温暖化作感动亿万网友的精神力量。

善意自带流量
引发网络热传

  7月25日至26日,本报记者深入南太行深处,以人物特写、历史追溯、村民访谈等多元视角,呈现了26户村民20年如一日的陪伴,为先天残疾、患有智力障碍的秦海松筑起一个温暖的家园。
  8月7日起,《山西日报》报网端微同步推送报道,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中青网、兄弟省市主流网站、澎湃新闻、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央媒、省级媒体纷纷转载,广大网友留言分享,热度持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全网网站、客户端及各大平台阅读数达3720万。
  这段跨越20载的温情守护,通过媒体的多维度呈现和全平台传播,不仅展现了太行山深处最质朴的人间大爱,更在数字时代完成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心接力。微信网友“缘来是你”给本报留言:“看到黄崖沟村民自发接力照顾海松20载的故事很感动,我将以此为榜样,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只要多一份主动、多一份细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就能让社会变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在大量网友互动声量的背后,是当今社会对真善美的永恒追寻,也是主流媒体践行“四力”、传递正能量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善良大爱永远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点赞感动祝福
暖流充溢端屏

  网友们发自肺腑的留言,自发地流露出对这场爱心接力的真诚礼赞。从对村民善良本性的由衷赞美,到对基层干部引领作用的充分肯定,再到对主人公未来生活的衷心祝愿,每一条留言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见证着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央广网网友“塞上**”评论:“为尽职尽责的村党支部书记点赞,为善良淳朴大爱的村民点赞。”光明网网友“风姿**”评论:“中国人的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全体村民点赞。”黄河新闻网网友“一切**”评论:“这个村子值得尊敬。”极目新闻网友“95**”的留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美人更美”,将这份善意与黄崖沟的山水人文紧密相连。
  抖音网友“封**”则将这一善举上升到社会价值层面:“太感人了,这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新浪微博网友“煮酒**”评论:“一股暖流,撞碎了现实中‘人情淡漠’的刻板印象,让人看见最朴素善良里藏着的千钧之力。”
  值得关注的是,网友的讨论不仅停留在情感共鸣,更延伸到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考。今日头条网友“自在**”发表评论:“这样的事情,在拥有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中国更容易发生。”今日头条网友“友爱**”评论:“中国的老百姓,有着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大部分人面对弱势群体还是会同情,或伸出援助之手。”
  另有今日头条网友“康城**”发表评论:“感谢一村子善良百姓,感谢历届的村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会领导班子。看了此文章,真的太感动了,希望有人把它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

主流价值回响
凝聚社会共识

  黄崖沟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共鸣,不仅在于其蕴含的人性温暖,更在于它为当下社会提供了一份珍贵的价值参照。
  今日头条网友“亲切**”发表评论:“山西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行和感恩。”网友“雷霆**”提炼出“好山好水好地方,好人好事好风光”的山西新名片。抖音用户“优雅**”直言“对山西好感攀升”时,这场爱心接力已然升华为对地域精神的生动诠释。
  黄崖沟村民的友善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延续,是“守望相助、邻里相扶”的充分彰显。山西日报客户端网友“苗**”说:“这份不离不弃的温暖守护,值得全社会点赞和弘扬!”
  微信网友“宁静”留言:“相信黄崖沟村民照顾秦海松的故事,会感动并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在我们的社会上形成更大的暖流。”
  今日头条网友“梦幻**”感悟道:“海松就像一根长长的绳子,把26户善良的人家拴在了一起,这根绳子够长,长到我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我们收获了感动,同时也下决心,当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伸出援手。”这种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正是善意传播最珍贵的成果。
  黄崖沟的故事也昭示着,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中,精神文明与物质富裕同等珍贵。正如今日头条网友“幸运**”所说:“心藏善念,宛如寒夜孤星,照亮前行之径;行施善意,恰似幽谷芝兰,散发世间馥郁之香。”
  这份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温暖答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具泥土芬芳的实践样本——它证明,最朴素的善良,往往具有最磅礴的力量。

本报记者杨凌雁 陈丽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3期

  • 第2025-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