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习周刊·要论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是文化遗产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我们从历史手中接过文化遗产保护的接力棒,就要以无愧历史、无愧未来的责任心,把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交给后人。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明确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标准及破坏惩处措施。如对擅自拆除历史建筑、破坏遗址风貌等行为,加大法律制裁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法律威慑。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高校与职业院校应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开设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等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具备文物修复、遗址保护规划、文化遗产监测等专业技能的人才。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历史的谜底和文化的奥秘,要持续做好研究阐释工作。要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展示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加强文化遗产阐释,能让大众深入理解其价值,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学术研究机构与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应加强合作,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通过考古研究、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还原文化遗产背后故事与文化脉络。对古代遗址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揭示其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信息。同时,丰富阐释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直播节目、动漫等文化产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文化遗产知识。
  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文化遗产承载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得以重塑与焕活,是新时代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文化遗产可以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一段时间以来,“文博热”“考古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成为许多人必去“打卡点”,“考古盲盒”卖到脱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完整传承下去。

王立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3期

  • 第2025-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