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产经

煤矿智能化 转型多元化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项目建设提档加速

  三伏里,热浪席卷大地,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的项目建设现场比气温更火热。从太行山腹地千米巷道到南方化工园区的技改现场,从灯火通明的项目指挥部到昼夜轰鸣的生产车间,处处是机器运转的嗡鸣、建设者忙碌的身影。
  在煤炭板块,一个个项目扎实推进,加速破解新老矿井接替的发展瓶颈。
  郑庄矿的“零碳花园矿山”一期主、副、风三井筒已圆满完工,二期井底车场及各类硐室基本成型,西翼六条开拓大巷稳步延伸;主立井提升系统安装加速推进。项目团队联合科研院所正全力攻关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巷道施工工艺。
  36公里外,捷报从车寨矿井深处传来——主井、副井、回风井提前两个月实现精准贯通。车寨矿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志玉目标明确,“我们将打破常规,全力以赴,确保这座智能化现代化精品矿井早日达产达效。”
  与此同时,沟底煤矿等储备项目吹响冲锋号角,大峪煤业减量重组项目取得采矿许可证,可增加产能30万吨/年;青洼煤业完成产能核增,增加产能30万吨/年。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统筹做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在筑牢煤炭产业根基的同时,该集团加速推动煤化工板块的转型升级,从传统基础化工向现代新型化工跨越。
  在晋丰公司项目建设现场,气化工段12台纯氧连续气化炉混凝土框架顺利封顶,3台气化炉炉体已安装到位。这次技改将原有的32台固定床间歇气化炉更换为12台微加压纯氧连续气化炉,配套建设两套15000Nm³/h空分装置,对其他配套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改造完成后,将从源头减少三废产生,单位产品能耗大幅降低,尿素单位产品能耗可达到标杆水平。“气化炉如同化工厂的‘心脏’,这次升级就是‘换心手术’。”工程建设部负责人石淳方表示,“我们将实施穿透式管理,严控安全质量进度,确保按期完成联动试车目标。”
  在夯实煤炭、煤化工主业的基础上,该集团多元产业依托协同优势,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在常店6兆瓦瓦斯发电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铺设最后一段瓦斯管道。项目的土建以及电缆接线工程已收官,预计10月底并网发电,年可消解瓦斯1150万立方米。全国首座“矿未建成、电先投运”的东大瓦斯电站,截至7月底已完成发电量2614万千瓦时,消耗瓦斯气700余万标方。由于低浓度瓦斯不能远距离运输,金驹煤电化公司紧邻东大煤矿瓦斯抽放站,建设了这座微型瓦斯发电站。东大瓦斯电站先于矿井投运,既达到了“吃干榨尽”外排瓦斯的目的,又保护了周边环境,实现了安全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同期,南苏18兆瓦分布式瓦斯发电项目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为巩固企业瓦斯发电优势地位增添重要砝码。
  “2025年公司规划的7项瓦斯利用项目中,我们将重点推进常店6兆瓦、南苏18兆瓦分布式瓦斯发电项目,石柱南风井、许家岭风井瓦斯增压站建设,以及低浓瓦斯多孔介质超焓氧化技术研究、7MW低浓度瓦斯安全燃烧蒸汽锅炉供热一体化技术研究等项目,以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多元产业部瓦斯利用室副主任魏和平介绍。
  东大郑庄专用铁路项目控制工程后岭隧道出口日前正式动工,这条贯穿沁水煤田的钢铁动脉即将冲出山峦,显著优化区域煤炭物流效率。百米深处,寺河矿西井区石柱南风井项目35kV变电所、回风井井筒装备等成功投运,为千米井巷的瓦斯治理与通风安全筑起“双重堡垒”。
  从煤炭产业的挖潜增效到化工领域的转型升级,从传统能源的绿色利用到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的项目建设者们正用双手把企业的未来图景逐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本报记者晋帅妮 本报通讯员王英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