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如熔炉,淬炼青春底色;山风似刻刀,雕琢奉献丰碑。在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的西藏定日县,喜马拉雅山麓的空气稀薄而干燥,这片世界屋脊的角落,以近乎严苛的姿态考验着生命的韧性与意志的高度。
在这片极限之地发生地震后,一群年轻的背影选择了逆行。1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越过塌方路段和险峻山路,背负着救援物资,目光坚定,奔赴灾区。他们与缺氧抗争,与缺暖博弈,与余震相伴,与滚石“周旋”,为灾区民众送去希望。
7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获评“最美志愿者”。在这支队伍中,活跃着2024年毕业于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晨浩和体育学院武小兵的身影。他们与其他志愿者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地动山摇处,青春逆向行
今年1月7日9时,定日县。一阵沉闷的雷声自地心深处撕裂而出,大地震颤,6.8级地震突袭这座珠峰脚下的小城。
“房子在剧烈摇晃,屋里噼里啪啦乱响,桌上的东西全砸在地上了。”回忆起那个惊魂时刻,武小兵声音里仍带着余悸,“最猛烈的时候,站都站不稳,心里真是慌乱。”恐惧的烟尘弥漫在原本安宁的街巷。然而,这一切没有阻滞定日县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脚步。他们迈着踉跄却无比坚定的步伐,在县政府大院迅速集结,毫不犹豫地跟随第一批救援力量,毅然冲向震中最核心的地带。
蓝色与白色的救灾帐篷如雨后新笋在废墟边顽强“生长”,来自八方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抵达。虽然头顶危墙断壁,脚下余震频频,但是他们全然不顾,在极限疲惫中不断举起、搬运、清点。杨晨浩用嘶哑的嗓音在嘈杂中一遍遍耐心询问:“您还缺什么?”
“这边还缺人手!”一声声呼喊在废墟上空回荡。“那一声声呼喊,像按下了我们身上的启动键,再累也得往前冲!”杨晨浩表示,志愿者们深知,脚下的定日,此刻正是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值守的灯火在帐篷群中亮起,年轻的志愿者们按时轮换。
微光聚星河,所长化暖阳
在余震不断的救援现场,武小兵与杨晨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在灰暗的震后图景中点亮了别样的微光。
“地震那天,我先是从村尾跑到村头喊人,紧接着又和消防员抬着担架从村头冲到村尾救援。”武小兵清晰地记得那份刻骨的疲惫,“虽然只有几百米,但在高原上冲刺,每一步都像灌了铅。但只要听到‘缺人’的喊声,就立刻像打了强心针,豁出去也得冲!”此外,武小兵所学专长为运动康复。面对伤员,他精准地包扎、冰敷、指导康复动作……成为伤员身旁最及时的守护者。
杨晨浩清晰记得那个余震不断的深夜。一个小男孩在惊吓中蜷缩在他怀里哭泣不止,他轻轻拍打孩子的后背,低声哼唱着安抚的曲调,直至怀中紧绷的小身体终于松弛,沉入宁静的梦乡。“那一刻,”杨晨浩说,“看着孩子安稳的睡脸,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值得。”
震后第三天,在自治区、市、县三级团委的联合支持下,一座名为“青青儿童乐园”的板房在废墟旁奇迹般诞生。洁白的墙壁上,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绘出五彩斑斓的画卷:翠绿的植物、悠闲的牦牛,还有远方雪山上破晓而出的第一缕阳光。歌声、嬉戏声、喧闹声重新在高原响起,孩子们眼中那怯生生的光芒渐渐褪去,属于童年的灿烂光彩,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颊上。有些孩子紧紧抱住志愿者不愿撒手,有的则依偎在他们身边,对着镜头绽放出久违的微笑。
庄严的升旗仪式也在乐园中举行。孩子们排成整齐的队列,稚嫩却无比认真的目光,追随着碧空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的歌声或许还不够整齐洪亮,却在猎猎晨风中,与飘扬的旗帜产生了共鸣。
乙巳年春节临近,高原的星空格外璀璨清冽。“马上过年了,真不打算回家吗?”有人关切地问。“这里还需要我们。”志愿者们异口同声。只有当最后一个孩子被安全送回家中,当最后一份物资送达最后一户急需的乡亲手中,志愿者们悬着的心才能真正落下。
根植西陲地,万里亦故乡
“地震前,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撰写材料、整理文件、上传下达等。”武小兵回忆着平凡却充实的日常,“我们也经常下乡帮老乡收割青稞,打扫街道卫生,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正是在这些点滴的服务与奉献中,他们迅速成长,也与当地藏族同胞结下了血浓于水的珍贵情谊。“最难忘的,就是老乡们一句句真诚的道谢,这支撑着我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择回到这里工作。”杨晨浩谈及未来,语气笃定。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心声。
武小兵和杨晨浩在定日震区闪耀的青春身影,正是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我省11715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奔赴西部地区和省内基层一线的生动缩影。他们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召唤。他们宛如一株株倔强挺立的胡杨,用无悔的青春为这片热土注入蓬勃生机。
“青春的重量在于担当,青春的光彩源于奉献。”武小兵坦言,越来越多青年奔赴西部、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大地,以行动诠释“强国有我”,这正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生动写照。
“作为青年,我们既要以理想为灯,锚定家国方向;更要以本领为翼,在实践中锤炼硬功。”杨晨浩说,基层是成长的沃土,祖国需要之处就是奋斗的舞台。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浇灌理想,才能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绚丽之花。
本报记者李炼 实习生李圣钰
青春在祖国最需要处绽放
当喜马拉雅山脉剧烈震颤,定日县城在6.8级地震中伤痕累累,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影在烟尘中毅然挺立。在这支队伍里,山西青年武小兵与杨晨浩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朴素真理:青春只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奋斗中,才能焕发出最耀眼的光华。他们的故事,是万千中国青年扎根祖国热土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奋斗者最鲜活的注脚。
地动山摇之际,武小兵与同伴们在村头村尾的生死竞速中抬着担架与时间赛跑,杨晨浩与志愿者们穿越塌方险路运送救命物资。当余震不断、滚石频落的险境成为日常,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高原稀薄的空气里,嘶哑的呼唤从未停歇;刺骨寒夜中,值守的灯火彻夜长明。这份担当,是对“人民至上”理念最滚烫的实践。
灾难摧毁房屋,却摧不垮精神的灯塔。当“青青儿童乐园”在废墟旁拔地而起,五彩的涂鸦覆盖了地震的阴霾,稚嫩的歌声重新在雪域回响。武小兵、杨晨浩和同伴们懂得:真正的重建不仅是砖瓦垒砌,更是心灵创伤的弥合。他们在断壁残垣间播撒希望,让童年的微笑如格桑花般重新绽放。
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在高原热土里扎根。“这里还需要我们”——简单的话语背后,是超越地域的大爱。从日常助农收割青稞到震时守护生命,青年志愿者将个人理想熔铸进西部发展的壮阔征程。他们是山西青年的代表,更是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的时代群像代表。当青春选择将根系深植祖国大地,便奏响了新时代雄浑激昂的进行曲。
断壁残垣间搭建帐篷的身影,寒夜中守护孩童入眠的臂弯,五星红旗下齐唱的稚嫩声音——这些瞬间汇聚的暖流,足以融化最坚硬的寒冰。这份代代相续的担当,终将托举民族的未来。
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