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的山,镌刻着战争留下的弹痕;吕梁的水,流淌着晋绥军民的赤诚。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件件历经沧桑的红色文物、一处处承载记忆的革命遗址,将那段军民一心、保家卫国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30多年里,吕梁市离石区晋绥兵民博物馆馆长、吕梁红色收藏家郝宏武默默守护着这段历史,以红色文物为桥梁,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让革命精神生生不息。
十万藏品讲述晋绥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发布的各类战时公告、布告,军队与地方的往来信件、征粮单据,革命先辈亲手书写的家书……8月7日,走进吕梁市离石区晋绥兵民博物馆,琳琅满目的红色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晋绥的红色故事。
“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初期,横亘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大青山三大区域,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竖起一道敌人难以逾越的屏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郝宏武介绍,他收藏晋绥边区红色文物已有30余年。
1989年,正在读大学的郝宏武在吕梁市兴县的晋绥烈士陵园和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时,晋绥边区的红色历史让他深受震撼。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收藏晋绥边区的红色文物并探寻晋绥革命遗址,足迹遍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现已有十余万件(套)藏品。2016年,他立足于吕梁这片红色热土,成立吕梁市离石区晋绥兵民博物馆,并挖掘发现高家沟军事会议旧址,为新成立的吕梁市离石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提供展品。2023年,他又在离石区信义镇附近的马槽里战斗遗址建成马槽里战役遗址纪念馆,让这些红色文物与革命遗址“亲身讲述”晋绥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抗战的动人故事。
“情况紧急,兹决定在你村调参战民兵七名。主要是埋雷技术好的民兵,每人带地雷一颗,由马玉德同志带来……事关军令,勿误为要。”馆内,一批晋绥边区抗战时期的手札信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传递胜利情报的手札笔迹稳健大方,苍劲有力;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札则简短扼要,笔迹较为潦草。一片片麻纸、毛边纸,更体现出晋绥边区军民艰苦抗战的精神。”正在馆内参观的吕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贺前进说,这些手札记录着当时兵力调遣、军需调派、战事沟通等重要事件,无论是研究晋绥革命史,还是研究手札书法,都是极好的文献资料。
30多年的收藏之路,虽然艰辛,郝宏武却从未停歇。“1993年的除夕,朋友告诉我有人想出手一批有关晋绥的物件。我冒着大雪赶往现场,看到那满满一麻袋的文物时,立刻决定无论付出多少都要把这些东西收回来。”郝宏武回忆说,那年正月他几乎没有出过门,每天都在整理记录那一麻袋文物,那也是最让他兴奋的一个正月,“我收藏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文物背后的红色记忆。当人们通过这些文物,了解晋绥的红色故事并为之触动,我所有的付出就都值得。”
烈士楼里重温红色历史
7月19日,位于吕梁市离石区莲花街道的离石烈士楼内,前来参观、悼念的市民络绎不绝。烈士楼始建于明代,原为关帝楼。1949年,为纪念在离石解放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当时的离石县政府将此楼改建为烈士楼,赋予了它铭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神圣使命。
登上烈士楼的二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40幅壁画。“这些壁画记录的内容都是当时的真实历史,在各种版本的离石县志、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中都能找到佐证。”郝宏武说,这些壁画由当时的鲁艺学员与优秀民间艺人合作绘制,以连环画的形式反映了离石辖区内的抗战故事。日军侵占离石后残杀百姓的暴行、革命战士同敌人英勇战斗的事迹、军民联合保卫家乡的壮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将人带回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小时候,几乎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来烈士楼祭奠,很多离石人对这里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市民汪勇强说,楼里的青砖祭台上镌刻的烈士英名,不少都是当地百姓的先祖。2002年,烈士楼的烈士纪念碑、牌匾等部分设施被搬迁至凤山新建的离石烈士陵园,这里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的机会变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17年,郝宏武与离石区文物旅游开发中心签订烈士楼文物认领认养协议,这座沉寂已久的建筑才迎来重生的契机。
彼时的烈士楼楼体坍塌严重,墙面斑驳脱落,院内杂草丛生。壁画更是遭到严重侵蚀,部分画面已经模糊不清。看到这一幕,郝宏武立刻决定把保护壁画作为工作重心。“烈士楼二层的三面墙上均绘有壁画,最高处的壁画足有四五米,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郝宏武指着高处的一幅壁画说,为了尽可能抢救受损的壁画,团队成员搭起脚手架,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楼内清理污垢、修补裂隙。他们还将楼内的壁画拍摄后印制成册,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历时两年,烈士楼终于完成整体修缮,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这座建筑,不仅能在修复一新的烈士楼中重温革命历史,更能从砖石瓦砾间感受到传承红色历史的坚定与执着。
时代少年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清明节前夕,由离石区关工委、离石区教育局、南关小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铭记历史 崇尚英雄 争做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在离石烈士园举行。千余名师生齐聚于此,追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壁画里的英雄和我年龄相仿,却已扛枪保卫国家。我们要珍惜当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参观烈士楼后,南关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明阳深有感触地说。
让年轻一代读懂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而这份追求的落地,离不开无数像郝宏武这样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在郝宏武收藏红色文物的过程中,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予他诸多支持,让红色记忆的传承之路愈发坚实。
晋绥兵民博物馆里,牛荫冠的相关文物格外丰富。牛荫冠是山西兴县人,曾任山西牺盟会总负责人,为晋绥抗战事业与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现馆内藏有牛荫冠的亲笔手稿、采访手稿、抗战时期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他与夫人赵辉的往来书信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许多都来自牛荫冠后人的无偿捐赠,对于研究晋绥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之前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留下了40多盘采访录音带及手稿,记录的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我将这些采访手稿捐赠给博物馆,就是希望它们能让年轻一代了解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的不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奋斗。”牛荫冠之子牛铁航感慨地说。
“今天寄过去一些父亲生前的宝贵资料,这些资料凝聚着父亲一生的心血,资料有一个好的归宿也是父亲生前的愿望,后人查阅资料也方便些。”每当郝宏武与革命烈士的后人取得联系,对方的话语总让他深受感动。而这份感动,正是他坚守的动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将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红色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郝宏武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杨家炜
记者手记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让红色故事走出历史尘烟,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这是红色收藏家郝宏武的初心。30余年的红色文物收藏之路中,最令郝宏武感到痛心的,莫过于人们对红色文物的漠视。他曾亲眼看到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红色文物有的因缺乏保护而布满尘土、破损不堪,那些时刻,他便更加坚定了守护红色文物、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
历史不能遗忘,英雄应被铭记。步入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这些红色文物与历史故事,不仅清晰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更在前行路上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传承红色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担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力军。要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参观红色文物时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在聆听红色故事时读懂革命先辈的艰辛,从红色文化的学习者转变为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杨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