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后,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抽水操作。
忻州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粉紫色的鸢尾草是净化水质的功臣。
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里的污水坑变成了一座水质干净的景观塘。
吕梁市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封闭厂区里,机器作业声隆隆作响,养殖粪污在这里成为了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质燃料。
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智能化管控。
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下游,汾河堤坝内呈半圆形阶梯状布置的“磨盘坝”。
编者按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工程于2023年年6月启动,通过3年时间实施285个工程个工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切实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今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竣工达效之年,也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周年。。截至7月1313日日,285285个工程已全部开工个工程已全部开工,,已完工202个个,完工率70..9%。
7月28日,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采访活动,一周时间里,记者行程约1300公里公里,,深入太原、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市,实地采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重点项目,涵盖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水源置换等多个领域,目睹了在工程落地见效过程中,汾河水质越来越好的现状,同时,也感受到了世代生活在汾河两岸的百姓由衷的喜悦。
太原 泵站扩容 缓解内涝
7月28日,在太原市晋阳街与滨河东路交叉口,太原市城市排水管理中心党委委员乔崇亮指着不远处一栋深色建筑说:“这是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的主体工程,随着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城市内涝将得到有效缓解。在太原市近期连续不断的降雨天,扩容的泵站也起到了及时抽排水的作用,为汛期安全及保障‘清水’顺畅汇入汾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日,记者跟随“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新闻媒体行活动,实地探访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工程现场,详细了解项目成效及太原市水环境治理整体布局。
今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竣工达效之年,作为该工程的重点清单项目之一,太原市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工程于2024年7月5日启动,现已完工并提交完工报告。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原有12台水泵的抽排能力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防汛需求,城南区域特别是滨河东路南中环桥下、祥云桥下等地内涝积水问题时有发生。此项工程在泵站现有13.6亩用地基础上实施,将泵站抽排能力从原有的30m³/s提升至50m³/s,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提高了城区雨水收集处理水平。”乔崇亮介绍,晋阳街泵站服务范围北起南沙河,南至晋阳街,西起汾河东堤,东至过境高速公路,汇水面积5500公顷,是城南地区防汛排涝体系的关键枢纽。
据悉,太原市目前已建成投运泵站104座(含污水泵站6座,雨水泵站98座)。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完工后,在保证安全度汛的同时,太原市还加大“人防+技防”协同配合力度,充分发挥市水生态环境数智监管平台优势,实时掌握水质变化,对辖区内所有雨水泵站、排污口加强巡查排查,针对监管平台建议迅速细化分解、落实到位,确保汾河水质安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目前,太原市纳入省级“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清单的52个项目进展顺利。其中,36个项目完工,完工比例超过六成。下一步,太原市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所有工程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筑牢基础。
晋中 治理水环境 “点亮”幸福路
7月29日临近中午,晋中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民张海厚从自家院子里摘了辣椒茄子,一边洗菜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的生活污水都是随便乱倒,现在用过的水直接流进门外污水管网,进了村里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不仅卫生,还方便。”近年来,当地以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为重点,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疏通绕村渠1400米,铺设污水管道1.5万余米,新建污水处理站一座,彻底解决了以往“污水遍地流”的局面。
离张海厚家门口10多米远的地方,就是以前村里的污水坑,现在已经被围起来,变成了一座水质干净的景观塘。“这里地势低洼,一下雨就聚起水,久而久之成了臭水塘,以前村民路过都捏着鼻子绕道走。”中街村党总支书记赵鹏说,“你看现在,我们把这里进行了治理,种植了黄菖蒲,做了生态塘,经过生态塘处理的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处理后的水还可以作为绿化用水使用。”
中街村南面就是汾河,距离仅一公里,这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直接影响汾河水质。近年来,介休市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推动下,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义安镇万户堡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期工程、义安镇区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在辖区内进行污水管网铺设、提升泵站建设、污水站扩容、路面破除及恢复,道路边沟,坑塘硬化等工程;实施介休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对6个行政村19处黑臭水体开展截污控源、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消除国家监管和省级监管名单中的农村黑臭水体,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黑臭水体集中整治,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污水处理了,环境变好了,中街村的生态塘旁建起了篮球场,去年村里还举办了“村BA”,吸引了周边十多支队伍前来参加。像中街村一样,在介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活环境因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落地见效得到改善。
采访结束,中街村文化墙上的标语让人感慨——“希望在奔赴未来的路上,我们有着生生不息的热爱,如星璀璨,如风自由。”这里的百姓也如同这句话一样,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朝着远去的时光,也面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临汾 水务运营 精准调控
“霍州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原先设计标准为中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实际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显著提升。”7月31日,北控水务集团晋临区域总经理助理王小平向记者介绍。
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每天处理能力为1万吨,实际每天处理的生活污水为7000多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直接排入附近的三涧河。
“去年该厂中水达地表水Ⅲ类水质的天数为330天。今年截至6月底水质达地表水Ⅲ类为178天,水质达标率接近100%。”王小平告诉记者,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指标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这几项指标,目前这几项指标最后的处理数值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霍州市每天进入污水厂的水量有高峰期和低谷期,溶解氧会随着水量波动发生变化。水里的溶解氧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物的生存和水体的健康都依赖于足够的溶解氧。传统人工加药方式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精准调控加药量。
为了让水质更达标,北控水务集团实施智能自动化,投资30万元,在水处理的核心环节安装各种仪表,进行智能联动。仪表以秒为单位,对水量和水质变化以及溶解氧的多少进行瞬间监测,实现了精准加药、精准调控。
目前该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营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曝气、提升、加药等重点工艺智能控制,每年可节约电费15万元,能耗降低约12%。
霍州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作为霍州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点工程,和霍州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互联互通,可有效应对应急情况,做到全市生活污水应收尽收。下一步,该厂还将进行中水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水“变废为宝”。
临汾市生态环境局霍州分局局长王将科表示,该项目作为霍州市“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项目,有效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对汾河进行了生态补水,为进一步推进汾河水质起到基础性作用。
今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竣工达效之年,霍州市将紧盯时间节点,全力推进在建工程建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要素,高标准推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霍州力量。
忻州 生态湿地让“尾水变中水”
清澈的汾河水似一条银色丝带,蜿蜒于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不远处,一项“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正投入运行,对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再处理,使最终排入汾河的水质更加优化。
7月28日,记者在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现场看到,蓝天白云下是26个人工潜流生态池,池中菖蒲茂盛、鸢尾花正在开放,这些植物除了观赏,更重要的功能是净化水质。
忻州市生态环境局静乐分局水执法中队队长段治军介绍:“来水首先进入生态渠自然复氧,随后流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通过垂直渗透过程中的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去除大部分污染物;接着进入表面流人工湿地,经植物根系拦截吸收进一步去除剩余污染物和悬浮物;最终在稳定塘内,通过植物吸收净化,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后排入汾河。”
据介绍,静乐县每日产生的生活污水约1.2万吨,过去,这些污水经处理后以地表水Ⅴ类水质排入汾河。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相当于给进入汾河的水质又添加了一道保障。该项目于今年5月投入试运行,经过系统调试与生态净化,实现了“尾水变中水”,出水水质由地表水V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标准,预计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58.4吨、氨氮2.92吨、总磷0.59吨。这一项目不仅有效削减了污染物,改善了汾河川湿地水环境,也使汾河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保障了汾河河西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现场取了项目进水和出水,段治军举起装有两种水的烧杯说:“大家看,进水肉眼可见还有些浑,而出水口的水已经变得清澈透明,跟自来水没什么区别。经我们检测,现在出水口水质可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据悉,忻州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共涉及6个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完工率达100%。下一步,忻州市将统筹抓好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改善提升等重点工作,为“一泓清水入黄河”做出更多的努力。
吕梁 养殖粪污蝶变“绿能”
7月29日,吕梁市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封闭厂区里,机器作业声隆隆作响,一车车臭气冲天的养殖粪污在电力气动干化、生物酶二次发酵、气动低温水解工艺等一系列科技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质燃料,市场抢手。
文水县是远近闻名的肉牛养殖大县,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约27万头。随着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大量畜禽粪便污物难以处理。
该县肉牛养殖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靠近汾河的刘胡兰镇、南安镇和南庄镇三个乡镇,肉牛占比全县80%以上,粪污问题治理直接影响汾河水质。当地引进了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并将其列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全面治理养殖粪污问题,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扶农生物总经理赵雪介绍,在结合当地养殖场分布与养殖习惯的前提下,项目开展有组织清运,目前设计投建11座畜禽粪污中转处置站及2座畜禽粪污深加工处理中心。项目建成后,全年处理固体粪污量可达150万吨,可匹配文水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整县全域处理,废弃物全部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零浪费。
赵雪介绍:“每年的4月下旬至10月底,各站点和养殖户拉过来的牛粪会多一些,最高峰一天可达2000立方米。经过处理后,加工成颗粒状、粉末状和燃料棒,主要用在火电厂、化肥厂等企业。目前来看,我们生产的生物质燃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文水县刘胡兰镇保贤村梁金柱是一名肉牛养殖户,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我们村好多人都养牛,以前没这个项目时,牛粪处理让人头疼,尤其到了夏天,气味难闻,蚊蝇乱飞,又臭又脏污染环境。现在我们都主动把牛粪送到站点,环境一下变好了!”
养殖粪污从“污染源”到“绿色燃料”蝶变,不仅破解了环境难题,更在汾河岸边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一泓清水入黄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7月底,吕梁市36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已全部开工,26个完工,完工率72.2%,完工工程已全部投运,连续两年助力该市9条河流15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运城 “磨盘坝”上好风景
8月1日,记者在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下游看到,现场汾河堤坝内的防护措施修筑得非常有特色,呈半圆形阶梯状布置。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汾河干流项目施工项目经理张翔介绍:“这个叫‘磨盘坝’,本处共建设6座,是险工段的防护措施,目的为了降低水流的冲击力,保护堤坝安全。”
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是“一泓清水入黄河”新绛县15个生态保护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2.14亿元,治理总河长14.68公里。
行车一路向东,不时看到汾河滩地上种植有荷塘,当地村民说,以前这里就有种植莲菜的历史,但是后来水质不好了,种植户少了,现在随着汾河水质提升,种植莲菜的人又多起来。
该项目投入运行以来,整体状况良好,工程设施稳定可靠,防洪体系更加坚固,综合效益持续发挥,不仅为保障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水上长城”,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植被覆盖,为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地还建立了长效工程管护机制,依托河长制平台,发挥“河长+河长助理+巡河员”“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机制作用,确保工程设施能够持续长效发挥效益。
治理后的河坝,如今已成为沿岸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傍晚时分,散步的、遛弯的、带孩子玩耍的居民,比比皆是,河坝俨然成了百姓家门口的“公园”,尤其到了春秋季节,水清岸绿景美,很多河段在社交媒体上都成了“网红打卡点”。
新绛县水利局局长王玉说,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把汾河流域新绛段打造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使汾河重现昔日美丽风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管好、用好这些工程,让母亲河更好地造福新绛人民,为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贡献新绛力量。
截至记者发稿前,运城市2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已完工22个,累计完工率达81.5%,其余5个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本版文/图程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