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这是一片融合了丰富与神奇、雄阔与悲壮的古老土地。史前文明的神秘、边塞军事的辉煌、民族融合的和谐、商旅边贸的繁荣、佛教古建的庄严、蜿蜒其间的桑干河以及绚丽多彩的塞上风光,富集了多种可贵的文化与精神,交相辉映,相融相生。
杀虎口作为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承载着往昔的商贸繁荣与移民的血泪故事;与之相邻的西口古道,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金沙滩曾是宋辽交战的古战场,斑驳的城墙诉说着杨家将忠诚的家国情怀;仰望应县木塔,斗拱如莲瓣层层绽放,以无声的巨构展现辽代匠心的永恒;崇福寺内,弥陀殿的金代彩塑与雕花门窗,精美的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让人沉醉;漫步平鲁北固山,松柏苍劲,铺展成一幅刚柔并济的生态画卷。
这就是朔州。历史与山河在这里交响,边塞风骨与文明精魄于这里交融。无论是曾经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古堡、烽火台等遗迹,还是现在绿意盎然的塞上绿洲,抑或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之城,朔州以其坚韧的精神和广阔的胸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朔州,历史悠久,人文厚重。
自古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境内有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有保存较完整的古长城327公里,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会。历史上名人辈出,如三国大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明朝首辅王家屏……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出全国“双百英雄”人物李林、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陈日新等杰出人物。
朔州,山川形胜,资源富存。
北、西、南三面环山,平均海拔1000米。河流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境内桑干河主干流179公里、流域面积7604平方公里。初步探明有煤、铁、高岭土等矿产资源35种,煤炭储量494.1亿吨,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位处北纬39度至40度之间,是国际公认的草食畜牧业黄金产业带。耕地种草面积95万亩,林草覆盖率47.8%,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
朔州,产业集聚,前景广阔。
全市着眼全面绿色转型,巩固拓展特色农牧业,稳定提升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优质奶源、优质肉羊、优质牧草、优质玉米、优质杂粮、优质蔬菜“六大基地”。现有煤矿64座,先进产能占比87%,煤炭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均超2亿吨,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三。已并网发电和在建电厂总装机容量2293.8万千瓦,2023年发电679.9亿千瓦时、外送558.7亿千瓦时,蒙西至天津南、晋北到江苏南京两条特高压输电通道纵横过境。新能源已并网发电和在建装机容量1311.4万千瓦,“十四五”末将达到1600万千瓦,外送电规模达到1000亿千瓦时,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力外送基地。以建设能源互联网试点市为抓手,有序发展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以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千亿级硅芯产业集群。国际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三一集团成功落户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正式投产,正在加快推进10GW垂直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全链条陶瓷企业发展到108家,形成了年产日用瓷38.5亿件、建筑瓷7200万平方米、特种瓷2万吨的生产能力。
朔州,生态秀美,环境宜人。
全市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营造林178.2万亩,怀仁市、右玉县实现全域绿化,力争到2025年全市宜林荒山全部绿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交账,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七里河生态治理与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劣Ⅴ类水体、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质,实现了“一江清流向京冀”。矿区土地复垦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市、县建成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农村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
这就是朔州。一座惠及全市人民的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朔州的美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沉淀、提升。让我们走进朔州,去感受这座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新兴城市的独特魅力。
本版文字:任永亮
本版图片:李日明 史振宇 高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