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2025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山西省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根据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发育特征,2025年我省确定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东麓太原-河津段、太行山西麓盂县-沁水段、吕梁山东麓岚县-静乐段等4个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其中晋西黄土高原是我省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区域的重中之重。
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开展趋势会商科学部署防灾工作
各地要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部署、年度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研判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科学合理确定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时段与重点区域,并结合降水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及地震等情况,及时分析预测重点防治区域、高风险区域。
(二)突出隐患排查加强源头管控
要立足全天候防灾,高度关注冰雪冻融期、汛期、重点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气候变化时期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对黄土地区人口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医院、厂矿、各类移民新村、新建小城镇、山体边坡住房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水库库区等重点工程、工矿场区、施工工地、临时工棚、施工便道、高陡边坡、尾矿库周边、地震影响区、冻融影响区、山区削坡填沟建设的居民聚集区及文物旅游景区景点等区域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既要对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精细排查,更要注重发现新的隐患点,并做好分类处置,及时纳入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进行常态化管理。要强化城市地质风险排查和安全管控。
对采空区、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等隐患开展全面排查,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主体责任,落实治理、避险和监测监控措施。
(三)强化监测预警提升科技防灾水平
强化群测群防队伍,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全覆盖,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
运用281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台站、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和9个市的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网络,建成高分辨率、实时动态、智能自控、多维产出的监测网。
在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面沉降严重区、重点城市区、重大工程区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地面沉降隐患风险较高区域开展监测预警工作,构建地质灾害监测立体化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公共服务水平。
(四)开展综合治理提升防灾减灾成效
把避险搬迁作为首要防治举措,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推进国债资金、中央补助资金、省级建设资金安排的22个县961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5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开展96个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建设和47个县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精细调查,进一步查明各类隐患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实现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风险区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双控全链条工作闭环管理,全面支撑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五)加强协调联动做好应急处置
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信息共享,同水利、交通、气象、地震等部门落实协作联动机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山洪预警等信息,扩大预警预报发布范围和信息传播覆盖面,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做好应对强降水天气和地震等突发情况的准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早预警、早响应、早处置”的防灾措施。
严格落实《山西省强降雨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撤离响应机制》,对遭受强降水严重区域,强化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和紧急避险转移。
主汛期“七下八上”等重点时段,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和专业技术支撑单位驻县进村,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支撑服务。
严格遵守应急值守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一旦发生灾情险情,第一时间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抢险救援、群众转移、警戒管控、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工作,同时第一时间报送灾险情信息,做到首报快、续报准、终报全。
(六)做好宣传培训演练增强全民防灾意识
加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宣传频率,开展面向基层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灾害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因地制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受威胁群众开展应急避险演练,使群众树立避灾意识、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熟知避灾地点,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快速撤离。
汛期,地质灾害高易发的县级政府要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进行以避险为主的防灾演练,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响应、抢险救援和后勤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
(七)深化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防灾能力
推动以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显著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防御工程标准,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在现有运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体系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地形、诱发因素、承灾体等因素,继续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创新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工作模式,完善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制度,强化“四级”管理责任机制落实,切实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