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山西省军区太原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里,记者见到了百岁抗战老兵张造有。得知记者欲了解抗战事迹后,老人不自觉地哼唱起了一段旋律:“战斗生产、战斗生产,晋察冀的军民越打越勇敢。”《战斗生产歌》的旋律将老人的记忆拉回了抗战烽火岁月。
“我1925年8月生,河北省定州市砖路镇西潘村人。16岁那年,鬼子在晋察冀边区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我村西边二里地有钓鱼台炮楼,北边五里唐县温家庄是日本驻地大据点,东边定县岸下村修有炮台,这些地方修有封锁沟,和炮台连成一线。日本鬼子扫荡时,先包围村庄,然后抓人、抢粮、烧房,无恶不作。我曾三次亲眼看到日本鬼子杀害乡亲。”讲起这些,老爷子声音变得低沉。
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17岁的血性男儿张造有拿起武器,积极参加了村里的游击队。“起初是几个村联合抗日,后来发展到全区几百人参战。在党组织领导下,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战斗热情越来越高。”张造有老人回忆道,“我们主要打村落战和野外游击战,平时步枪、手枪、地雷、手榴弹不离身。我们的口号是:边战斗、边生产、边打井。”
仗越打越多,武器要供上。1943年,唐县武装部看中张造有的心灵手巧,趁培训游击队骨干机会,将他调往军分区后勤部军工厂,学习制造地雷与手榴弹。
“在那里我大开眼界,不仅学会了做炸药,懂得了什么是做地雷和手榴弹弹体的横药,什么是做雷管的竖药,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维修枪炮技术。”张造有自豪地说,这身本事在以后打日本鬼子时派上了大用场。
地道战是中国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创造的一种游击战术。“这活儿我亲手干过。”张造有感慨道,挖地道过程异常艰辛,借着昏黄的油灯,在狭小空间里,他们用铁锹等工具一点点掘进。即便如此,始终没有人喊苦叫累,大家一心只想早日挖好地道,让地道成为保护乡亲、痛击豺狼的坚固堡垒。
“1943年麦收之后,温家庄和砖路据点的日伪军扑过来抢粮。敌人的枪炮声一响,游击队立马行动:保护乡亲,保护粮食!”老人沉浸在当年的故事中。
群众躲进地道后,游击队员分组埋伏到有洞口的人家。张造有带着谷增义、张银生组成三人小组,守在南北街谷孝才院中,埋好地雷,盖上麦秆,每人一支枪藏在东房内等待迎敌。“敌人从凌晨4点包围全村,大概8点,一个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的日本兵进了院子。其实,我们三个都看上了这把枪。”张造有老人回忆,他看这个日本兵快进屋时扣动了扳机。枪响,日本兵带伤跑出。三人追出去,跑了不到一百米,发现一队日本兵冲过来,他们赶紧返回院子,钻进地道。
不一会儿,敌人先是向院中打炮,后来又运来麦秆点着了东房。僵持至中午,敌人竟从东西街一处挖开地道,试图抓住三人。“当时地道里挤满避难的村民,气氛十分紧张。另一边,有人喊话:‘我们是老百姓,你们出来吧’。我一听口音不是本地人,知道是敌人诡计,毫不犹豫开了枪。”张造有老人说,敌人后来又向洞中灌水、放烟。他们三人临危不乱,迅速封堵通道,坚守地道与敌周旋。
事后,游击队侦察员通知,敌人晚上集中在村东南地主家,游击队组织两个小组夜袭。张造有他们半夜悄悄摸到敌人住处附近扔手榴弹。“炸得日本兵和伪军一夜不得安宁。”张造有老人笑着说,这次打死敌人3人,打伤六七人,成功地保住了粮食。
1944年8月,张造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在冀晋军区军政学校加入正规部队。从此,他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学习更加认真,作战更加勇敢。先后参加了石家庄战役,攻打应县城、绥远集宁、张家口沙岭子和北山等战斗,在解放太原战役中作为尖刀连指导员率部从小北门登城,1949年作为徒步方队成员参加开国大典阅兵,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
采访尾声,张造有老人从抽屉里拿出他多年来获得的一枚枚勋章。他说:“这些勋章,是对战火岁月的见证,也是对后来人的激励。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永远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烈。希望年轻人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咱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本报记者要佳 本报通讯员苏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