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四五”以来,执法司法机关聚焦民营企业经营所思所想所盼,着力以法治的稳定性增强发展的确定性,助力经营主体专心干事、安心发展。
以司法之力呵护创新“火种”
机器狗轻松搭载起一名成年男性;人形机器人戴上拳击手套,步伐灵活稳健地打出一套组合拳……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各类机器人轮番上阵、大显身手。
科技创新枝繁叶茂,离不开法治土壤。“知识产权是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在专利权、商标权保护等方面得到法院的更多指导。”宇树科技法务代表陈涵坦言。
近日,最高法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明确研究制定惩罚性赔偿适用指导意见,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健全案件审理协同机制等,让“真创新”得到“强保护”。
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检察机关加强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163件385人,案件数同比上升12.4%。
聚焦急难愁盼为企业纾困解难
今年3月26日,最高检专门召开会议,对全国检察机关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进行部署。截至7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监督解除返还违法“查扣冻”12.7亿余元。
企业有所需,法治有所应。执法司法机关面对面倾听企业需求,点对点精准施策。
今年3月以来,司法部部署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行政检查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入企入户检查减少48.3万次。
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公安机关积极开展各项便民利企工作,畅通警企沟通渠道,推出一系列助企发展新举措。
破产是企业退出、焕新、重生的方式之一。
江苏法院着力推动“执破融合”改革,及时救治困境企业,加速出清“僵尸企业”和执行积案;黑龙江宁安市人民法院联合市工商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助力企业征信修复……多地法院持续推进府院联动,帮助“困境企业”重获新生。
多元解纷寻求商事纠纷最优解
中小微企业应对风险能力较弱,找到公约数、实现共赢是化解纠纷的最优选。
人民法院会同各级工商联,共同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形成“法院+商会”多元解纷新格局,高效、便捷、低成本化解涉企纠纷。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实力的重要手段。司法部数据显示,我国共有仲裁机构285家,仲裁员6万多名,2024年办理涉外仲裁案件4373件,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下一步,执法司法机关将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法治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
据新华社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