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吕梁山雄峙天地,滔滔汾河水奔涌千秋。山水相依,共同勾勒出吕梁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在这片沃土上,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廉政文化等文化灿若星河,交织辉映,熔铸成吕梁不朽的精神丰碑。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国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加大基础设施、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据统计,吕梁市目前共有文物古迹5901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国家A级旅游景区43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处;中国传统村落75个,各类乡村旅游景点140余处,初步形成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格局。
红色基因
烽火淬炼的精神丰碑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他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吕梁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也是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山西第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在隰县辛庄村(今属交口县)成立;山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在柳林县三交镇成立。吕梁还涌现出了贺昌、张叔平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出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
在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上,留下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临县南圪垛村)、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等405处革命文物遗址。遍布吕梁大地的战斗遗址、烈士陵园、革命旧居,每一处遗迹,都是那段烽火岁月最鲜活的注脚,静静诉说着吕梁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壮烈情怀。
新时代新征程,吕梁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论述,用吕梁精神筑牢吕梁之魂,激励全市人民以昂扬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吕梁而不懈奋斗。
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吕梁市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蹚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铝镁新材料、大数据、文化旅游、白酒、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人才技术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抓好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持续推动吕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在推进生态建设的进程中,吕梁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坚持绿化彩化财化相结合,持续在“一个战场”打赢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吕梁市全方位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攻坚成果。做优做强生猪、肉牛、食用菌、红枣、核桃、杂粮、马铃薯、沙棘八大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非遗密码
指尖流淌的文明血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吕梁市岚县的袁建花凭借其在岚县面塑领域超过50年的深厚造诣成功入选。截至目前,吕梁市拥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5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传承人115名、市级传承人392名,非遗的总体数量和所涉门类均排在山西省前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非遗源于劳作、寓于生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在吕梁,交城堆绫、孝义皮影、离石弹唱、文水烙画葫芦、柳林盘子、交口树皮画、临县道情戏等非遗项目各具特色,展现了吕梁的风土人情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吕梁市通过立足非遗资源优势,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富矿”,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产业”“非遗+文旅”等模式不断涌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政策春风盘活非遗资源,工坊建设架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桥梁。在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专门开设了交城堆绫非遗工坊。工坊不仅是技艺展示的阵地,让更多走进东社村的人看到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成为乡村就业的“孵化器”,集中收纳周边村民参与创作,统一对接市场订单,形成了“培训+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如今,交城堆绫已从一门古老技艺,逐渐发展为以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特色名片。在每块布料的堆叠中,不仅创造出了精美的纹样,更点亮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焕发勃勃生机。
汾阳贾家庄、孝义皮影木偶剧团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碛口古镇、临县义居寺非遗传习所被纳入“黄河风情非遗之旅”线路;交城县庞泉沟景区、汾阳贾家庄景区被纳入“康养休闲非遗之旅”线路……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底蕴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吕梁非遗+文旅”的模式,正助力非遗“活”起来、旅游“热”起来、文化“火”起来,文旅融合产品的多元供给与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发挥非遗赓续文脉、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晋商遗韵
纵横欧亚的商业史诗
在吕梁市临县城南约50公里的吕梁山麓、黄河之畔,坐落着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碛口。作为晋商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碛口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至今仍留存着规模庞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民居村落。2006年,碛口古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漫步古镇,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两侧的窑洞式建筑错落有致,砖雕、木雕装饰精美绝伦,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昔日的“水旱码头小都会”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黄河岸边商船云集,驼队铃声穿梭于街巷,货栈里堆满了布匹、茶叶、粮油等物资,票号钱庄前商人往来不息。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流传百年的民谣依旧朗朗上口,大型户外实景剧《如梦碛口》将碛口百年商贸繁华与人文故事娓娓道来……作为古村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典型,碛口古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货栈、票号、当铺、钱庄、码头等商业建筑,成为人们了解晋商文化、感受黄河风情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碛口古镇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当地百姓也吃上了‘旅游饭’。”临县文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鑫介绍,吕梁市制定实施《吕梁市碛口古镇保护条例》 ,深入挖掘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传播了晋商文化。目前,拥有3万多人口的碛口,已发展各类民俗客栈、农家乐40余家,旅游饭店60余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20余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
近年来,吕梁市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出台《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试行)》,聚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确立“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差异化定位,实施“一村一方案”精准攻坚。特别将28个传统村落纳入保护开发,投入5.5亿元修缮古建民居、红色遗址,让方山张家塔村的家风文化、柳林于家沟村的廉政文化等“文化基因”融入旅游场景。
在深度保护古建、活化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吕梁市也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现代表达方式,将丰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化创意产品。在吕梁文创市场上,涵盖吕梁元素的冰箱贴、书签、钥匙扣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不断出新,承载着吕梁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吕梁市与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文创产业研发中心,将地方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举办“吕梁文创设计大赛”,鼓励创新设计。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成立维权援助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参加国内外文化和贸易展览,扩大品牌影响力。
清廉新风
古韵今声的时代交响
今年3月,吕梁市《AI于成龙》成功入选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AI精品案例征集展播100个优秀作品。据了解,《AI于成龙》借助先进的AI技术赋能传统廉洁文化,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及沉浸式的体验,将于成龙为官时的高尚品格和廉洁风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观众通过鲜活的作品直观感受纪法的威严,深刻体悟清廉品质的内在之美,为廉政文化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为了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成果,一体推进“三不腐”长效机制,吕梁市委提出清廉吕梁建设“八大行动”,把清廉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抓手,在叫响“清风吕梁”品牌的同时,深入挖掘廉洁文化资源,推出红色廉洁文化专题展览、于成龙系列情景剧、《德廉秧歌润交城》读本、“二十四节气”清廉短视频、廉政文化主题公园等一大批具有吕梁特色的清廉文化产品。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推动于成龙廉政文化建设,吕梁市编纂了《于成龙廉政画册》《于氏族规家训》等清廉文艺作品,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具有特色的廉政文化精品力作,把“清风正气”的故事,讲给广大党员干部,让廉政文化、家风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涵养社会大众“爱国、爱家、廉洁”良好风气,培养党员干部“爱党、爱民、廉政”初心使命的思想源泉,让廉政文化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廉政文化更渗透至基层治理,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全体村民请注意,咱们《清风吕梁》栏目最新一期又和大家见面了,现在给大家播放,全体村民要认真听……”在吕梁市岚县东村镇东阳涧村,乡村大喇叭里正在播放《清风吕梁》专题广播。据东阳涧村党支部书记于元庆讲述,村里曾有位老党员打算为孙子操办一场盛大宴席。在《清风吕梁》栏目的熏陶与引导下,这位老党员最终转变了想法,主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如今,村里的各类宴席均以简约方式办理,以往那种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已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在廉政文化的滋养下,吕梁市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文化清和、社会清朗的优良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涵养。
本版文字:要佳
本版图片:吕梁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