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制定出台一周年之际,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将为基层减负上升为党内法规,这是第一次。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7个方面21条措施,释放出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向纵深发展强烈信号。
基层是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做好各项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减负清风劲吹,实干活力奔涌。一年来,我省畅通基层反映问题渠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有关问题线索,为发现突出问题、常态化通报典型问题,深化拓展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成果,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层获得感不断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顽固多发,既有反弹回潮的老问题,也有隐形变异的新乱象。截至7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已公开通报26起典型问题。这说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举一反三、对照整改,从“点上改”向“面上治”转化。
典型案例是引以为鉴、避免犯错的“活教材”,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负面清单”。从材料中的形式主义,到指尖上的打卡负担;从招牌改色的舆论风暴,到ppt式的工作作风……一些地方被曝光的典型案例、作风顽症充分证明,虽然一系列整治举措取得积极成效,但基层仍有吐槽:“红头文件少了,白头的工作提示却多了;会议数量虽然少了,大会套小会现象多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强化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要切实精简文件,既严控文件数量,又提升文件质量。防止以“红头”变“白头”、正式改便笺、多文合一等方式规避发文数量管理。坚持“短实新”文风,杜绝简单照抄照搬上位文件。切实精简会议,压减现场观摩会、推进会等频次数量,严防年底年初扎堆开会。坚决落实开短会、讲短话要求,不搞层层陪会。
思想决定行为。思想认识有偏差,制度执行就会有落差。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形式主义典型问题,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任性用权、随意决策、机械执行;有的脱离实际需要,搞“面子工程”,华而不实、铺张浪费……根本原因是:发展观存在偏离、政绩观出了偏差。因而,没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没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转变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
基层卸掉应减之负,方能勇挑应担之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只有“通报一个、警示一片、整改一类”,才能引领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公布,既便于对照自查、自行整改,也利于多方监督、深化整治。以此树立风向标、确立硬杠杠,必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
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