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深度透视】一颗小枣的“72变”

——“临县红枣”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调查

  • 枣农正在晾晒红枣。

  •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研究所研究员姜全实地指导临县红枣产业发展。

  • 临县枣产业研制的衍生产品。

  • 山西碛口红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珍携产品参加国际展会。

  • 3月14日,“临县红枣”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在太原召开。

  • 枣芽茶生产车间。

  • 快递公司正在邮寄临县有机产品皋狼红枣。

  •   午后,临县碛口崖边上的土灶升起炊烟,似着白衣的山间舞女,袅袅渗进背靠的黄土高坡视野里。夏日的阳光悠长,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家家户户院子里晾晒的枣——不论是生枣,还是煮过的、烤过的大枣,一同散发出热腾腾的甘香。“这是咱临县的魂,金贵的很咧!”山西碛口红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永珍往嘴里塞了一颗“紫晶枣”,笑着说。
      的确,在这片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2万亩红枣林如同绿色的地毯,覆盖了454个行政村。从空中俯瞰,黄河沿岸的沟壑间,枣树沿着等高线整齐排列,构成黄土高原上独特的生态画卷。近年来,山西大力实施“特”“优”战略,做好“土特产”文章,“晋”字号农产品叫响市场,引领着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2023年,“临县红枣”区域公共品牌评估价值达48.8亿元,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何把小红枣做成大IP?

    从论吨卖到论颗卖
    ——价格翻倍的小秘密

      仲夏时节,湫水河畔风光正好。微风拂过,枣树枝叶轻轻摇曳,嫩绿的枣叶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此时正值红枣生长的关键时期,枣花小巧玲珑,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前来授粉;而青涩的幼果则在绿叶的掩映下,宛如一颗颗翠绿的宝石,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7月23日,山西碛口红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院里,红红的枣摆了一筐又一筐,56岁的薛永新正在忙着晒枣。
      “我在这里干了三年了,收入还挺不错,一个月能挣1500元到1600元,在这里干活,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在家里种一些蔬菜,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薛永新笑着说。
      在白文镇庙坪村的山西枣源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将一颗颗红枣加工成枣夹核桃、冻干枣片。工人们穿着统一的无菌服,在传送带上麻利地分拣着产品。“俺们现在也是上班族了。”45岁的王秀莲一边包装产品一边说,她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娃娃。”
      千载黄河畔,遍地红枣香。
      临县地处北纬37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千万棵红枣树生长于黄河沿岸,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红枣产业不仅是临县农业特色产业和经济林支柱产业,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临县红枣历史悠久,县志记载2000多年以前就有红枣树的栽植,现已发现保存完好的枣树“活化石”,目前还存活着1400多年的古老枣树。现在,临县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覆盖23个乡镇、454个行政村,形成了长数百公里的红枣规模种植林带,常年产量达数亿公斤,约37万枣农受益,种植区农民红枣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加工企业多达数百家,加工系列产品200余种,包含蜜枣、黄河滩枣、紫晶枣、酒枣、枣醋、枣酒、枣饮、红枣酵素、枣花蜜、枣芽茶、红枣蜜粽、枣木香菇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国际市场。
      “以前枣贩子张口就压价,原枣收购价0.7元—1.0元,枣农们蹲在卡车旁抽烟,心里跟霜打的枣叶一样蔫。”枣农张候香说。
      变化发生在2021年。县里引进山西宝珠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场旁建起万吨级冷链仓。企业直接设点,优质优价,分级标准贴在墙上,一目了然。LED屏赫然写着“特级80元/公斤,一级60元/公斤,二级45元/公斤”。手机扫码,红枣的糖度、含水率、环磷酸腺苷含量同步到云端。到2023年,原枣收购价1.0元—3.0元,红枣综合效益价格4.0元以上,宝珠山线上销售额高峰期可达0.8亿元,最贵的“枣仁派”礼盒卖到168元/盒。
      那么,价格翻倍的底气是什么?
      “品牌=标准+故事。我们把1400年古树、黄河滩枣写进详情页,点击率提升40%。”山西宝珠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临县红枣产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现有红枣加工销售企业79户,专业合作社205个,个体经销大户226户,红枣经纪人3000多名,2个红枣集散交易市场,加工转化能力达70%。2023年,红枣产业带动37万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一颗小枣的“72变”
    ——全产业链的大魔法

      发展县域经济,产业是关键。
      作为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县,红枣产业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临县通过改进红枣生产方式、运用新技术,推进新品红枣林栽植、红枣品种改良等工作,有效提升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持续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的“特”“优”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临县红枣”区域公共品牌,探索发展“红枣+旅游”、枣园经济等一批红枣产业新业态,培育了枣花蜜、枣芽茶、枣木香菇、红枣蜜粽等延伸产业,其中,枣木香菇、枣芽茶深受日本、韩国等地的消费者喜爱,大量订单漂洋过海而至。
      提到酸枣,大家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以前上山农作时解馋的零嘴,但是如今,小小的酸枣却成了带动村里人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在临县碛口镇300亩酸枣高接换优示范基地,山西碛口红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永珍告诉记者,酸枣基地2023年创建嫁接,实现了当年嫁接、当年挂果,今年能产酸枣3万公斤,产值可突破60万元。同时,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提升酸枣产品的附加值,依托农业企业的技术优势,重点打造酸枣深加工基地,将酸枣肉、酸枣核、酸枣粉等分类销售,制成各种酸枣食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增效益添收益。
      临县枣芽茶是临县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另一张名片。依托82万亩枣林,临县充分发挥红枣种植地域优势,围绕“种、养、加、研、品、游、销”等方针,着力拓展红枣产业链,支持省龙头企业——山西茗玥茶叶有限公司,传承九道古法新工艺,创新研发出枣芽红茶大健康全产业链系列产品,为红枣产业闯出一条富民新路径。
      在临县庙坪村,山西茗玥茶叶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强端起一杯琥珀色的枣芽红茶:“这杯茶,芽叶来自百年枣树,工艺是跟山西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的。”
      2020年,枣芽茶斩获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王强回忆说:“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寄了6罐样品,没想到评委说‘喝到了阳光和黄土的味道’。”
      如今,茗玥公司年产枣芽茶50吨,带动枣农每亩增收2000元。“过去枣农剪枝把芽当废料烧,现在一公斤枣芽卖到120元。”
      临县枣花蜂蜜也是备受市场青睐的特色农产品。临县枣花蜂蜜纯度高、品质好,外观呈琥珀色。回乡创业的李建玉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将本地丰富的枣花资源优势转变为蜂业发展优势,与蜂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成立了临县蜂业协会,养殖蜜蜂,生产蜂蜜、蜂王浆、日化用品等产品。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
      临县枣木香菇则是依托枣木资源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产业。临县城庄镇通过制定科学的枣木香菇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城庄镇已建成多个香菇大棚和涉香菇企业(合作社),年栽培香菇近3000万棒,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兔坂镇,山西枣儿鸿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红枣正被酿成醇厚的枣酒。“我们研发的枣香型白酒,既有白酒的风味,又有红枣的营养。”公司负责人高桂生说。
      从鲜枣到枣芽茶、枣花蜜、枣酒,从红枣饼干到红枣护肤品,临县红枣实现了“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临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形成红枣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达100多种,附加值提升3—5倍。临县红枣、临县小米、青塘粽子、枣木香菇、枣芽茶、枣花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有国家级农业专家曾点评:“临县把红枣吃干榨尽,果、芽、花、木全利用,相当于把一棵枣树的价值放大了10倍。这是典型的‘第六产业’——1×2×3=6,农业叠加加工、服务业,效益指数级增长。”

    名优特产遇上科技
    ——晋字产品的新舞台

      在临县红枣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建军的办公室里,一份检测报告被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反复翻阅: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鉴定显示,临县红枣含有15种氨基酸、10种维生素和14种微量元素,鲜枣维C含量是苹果的60倍、柑橘的10倍,尤其是富含环磷酸腺苷,每100克含量高达210毫克。
      “这就是大自然给咱临县的馈赠。”李建军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语气中带着自豪。
      然而,好的品牌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
      临县红枣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科研人员刘卫军正带领团队进行枣树改良试验。“我们培育的‘晋酸2号’酸枣,维C含量达719mg/100克,是普通酸枣的3倍。”刘卫军指着挂满果实的酸枣树说,通过品种改良,可以提高红枣的抗逆性和品质。
      临县电商产业园里,山西宝珠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主播们正拿着枣夹核桃向网友们介绍:“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临县的特产,红枣夹核桃,甜而不腻……”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
      “我们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都有店铺。”李建军说,通过电商渠道,临县红枣从“论斤卖”到“论个卖”,溢价空间大幅提升。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临县还建成2个红枣集散中心、5个烘干园区,引进1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形成“园区+直播+社区团购”立体网络,日均发件6000单,先后涌现出“王小帮”“宝珠山”等40多家本土电商品牌,直接间接带动2万人就业。
      一系列举措让临县红枣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临县红枣”区域公共品牌已成为山西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
      可以说,临县创新三种模式促进红枣产业发展。其中包括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对农户流转土地开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管理,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初加工,公司通过电商渠道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累计流转红枣林12万亩,托管经营8万亩,带动1万余户群众获得流转经营收益。创新“园区+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完善临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临县数字经济创业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入驻行业协会3个、电商企业86家,带动脱贫人口2977人,提供就业岗位389个,举办直播带货60余场,年均销售额达3000万元。创新“互联网+农业+旅游”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全县乡村特色农业、旅游资源,推动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如今,千年老树结出的不只是枣,更是山里人的新活法: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一键下单,甜过蜜糖的枣香翻山越岭,24小时就从枝头到你舌尖。这是土地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也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挑战突围展望未来
    ——黄河岸边的诗远方

      “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实践的生动案例。”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润平这样评价。作为临县红枣产业的技术顾问,他见证了临县红枣从“土特产”到“品牌货”的转变。
      贺润平认为,临县红枣品牌建设有三个关键经验:一是坚持品质为本,建立了从种植到加工的标准化体系;二是注重科技创新,与高校院所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推动三产融合,让红枣产业“接二连三”。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陆娟则指出,临县红枣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遇,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特色品牌。“从地理标志到企业品牌,再到电商品牌,临县构建了多层次的品牌体系,值得借鉴。”
      尽管成绩显著,临县红枣产业仍面临挑战。“主要是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精深加工占比不高。”李建军坦言,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高端产品较少。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继续提高临县红枣品牌化水平,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李建军说,最终要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红枣产业集群。
      为此,临县制定了2024—2025年特优农业产品强县项目实施方案,计划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提升原料品质;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三是打造国际品牌,拓展市场空间。
      为破解红枣产业碎片化发展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临县还印发了《临县2025年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2万亩的提质增效“一户田”项目。按照每年每亩200元的标准,鼓励枣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集中推行耕地、施肥、喷药、修剪“四统一”机械化作业标准,提升红枣林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按照该《实施方案》,临县将以打造“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红枣经济林综合管理、加工销售、产业延伸、科技支撑、宣传推介等方面入手,创新模式,多措并举,坚定不移地抓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工作,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在八堡、克虎、曲峪、丛罗峪、碛口、三交、林家坪、刘家会、安家庄、石白头、兔坂、雷家碛12个红枣主产区乡镇和有条件且积极性高的乡镇实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2770亩,建设设施红枣20亩,嫁接改良(含酸枣)4100亩,开展病虫害防治等5万余亩,围绕红枣产业发展和枣农致富增收,推广红枣保险产品,探索建立红枣自然灾害防控机制,促进临县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枣农利益得到保障。
      那么,临县红枣品牌下一步的挑战是什么?
      采访中,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存在三个方面:品类认知方面,消费者对“山西红枣”整体认知强,但对“临县红枣”的差异化特色模糊,需强化“黄河滩枣”“高环磷酸腺苷”等卖点;渠道平衡方面,线上爆发式增长,线下高端商超渗透不足,建议对标高端食品,进驻精品超市;文化赋能方面,临县有13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可打造“红枣+文旅”体验经济,像新西兰“奇异果之旅”一样让游客为品牌代言。
      ……
      “一颗红枣,承载着临县人的小康梦想。”李建军说,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是山西实施“特”“优”战略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夜色渐浓,在临县红枣产业服务中心的墙上,一幅巨大的规划图格外醒目:从黄河沿岸的红枣观光带,到县城周边的加工园区,再到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一个千亿级的红枣产业蓝图正在展开,临县红枣,正从黄河岸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本报记者任志霞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