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智汇山西——赋能转型发展进行时】卓越工程师:“匠”心“智”造引领产业变革

  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省经济发展一线,其正成为重构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当前,我省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质量水平持续提升,涌现出张军、廖席等一批卓越工程师,以“匠”心“智”造引领产业变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智“绘”晋路
扎根黄土打造智慧路网

  “能扎根山西,用技术为交通发展破题,这是最有价值的事。”8月18日,谈及来山西之后的十年科研奋斗历程,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主任张军语气坚定。这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初遇黄土地到深耕智慧交通,用专业与坚守,为三晋大地绘制更便捷、更智能的“交通网”。
  2008年秋,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张军,为研究黄土只身赴晋,这是一位湖北鄂州青年与山西的第一次相遇。2013年博士毕业时,面对南方大城市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回到这片黄土地,入职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要做就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抱着这份信念,张军为建设交通运输部黄土地区公路工程长期性能观测基地,常常连续数月驻守深山、扎根工地,调研公路病害、开展测试研究;回到实验室后,又带领团队反复验算。同事笑称他是“不会停歇的陀螺”,而这份执着终有回响——该基地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全国两大公路工程长期性能观测基地之一,建成5个野外观测站,首次实现我国公路工程性能指标长期系统观测,为黄土地区公路设计、施工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2019年,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启动,时间紧、任务重。张军主动请缨,扛起最棘手的软件工程任务。他带领团队“连轴转”,一手抓需求分析,一手攻技术难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从当年8月接下任务到次年5月实现系统平稳运行,张军带队圆满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保障了全省收费系统正常运转,获交通运输部高度评价。
  打赢撤站硬仗后,张军瞄准智慧交通这一新赛道。他牵头建成全省首个获批运行的省实验室——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落地我国首个重载货运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科研实验路段,研制出首台(套)ETC智能检测系统;构建起山西交通基础设施数据“一张图”,其主导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AI稽核平台多项指标全国领先,“山西高速公路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张军参与申报的国家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成功获批,总经费超20亿元。这不仅是他扎根山西黄土、深耕智慧交通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山西交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坐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位坚守山西交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将继续书写人才“扎根一方、赋能一方”的新时代荣光。

矢志创新
手撕钢助力高端制造

  8月18日,绿树掩映下的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机声隆隆,人影绰绰。
  快检中心的显微镜下,0.015毫米的不锈钢箔材纹理清晰。首席精密箔材工艺工程师廖席转动旋钮,目光在细小之处搜寻工艺提升之路。这片能被徒手撕开的“钢片”,是他带领团队穿越700多次失败迷雾,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撕开”的一道光亮。
  超薄,0.015毫米;超韧,折弯30万次不变形;超纯,手机屏大小的材料上要打出200万个分布均匀的微孔……这就是超级材料“手撕钢”。
  这“薄如蝉翼、坚若磐石”的神奇之作,正在颠覆着人们对钢铁的认知,加速催生新业态,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更是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写照。
  “手撕钢”的横空出世,正是太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生动实践。
  2012年加入太钢时,廖席接手的“手撕钢”研发,是块公认的“硬骨头”。这种厚度仅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彼时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想进口都得接受苛刻条件。“实验室的灯常亮到后半夜,700多次失败像轧辊一样反复碾压信心。”他记得最煎熬的日子,是在研发初期,每次实验失败后,他总会盯着轧机出口那道银光:“新材料研发就是这样,枯燥和失败是常态,关键是咬着牙把‘不可能’轧成‘可能’。”“手撕钢”团队攻克了450多个工艺难题、170多个设备难题。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太钢时的嘱托,成为他心中最沉的砝码。“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这句话,被团队贴在实验室的墙上。三个月后,当0.015毫米的“手撕钢”从轧机吐出——这相当于头发丝1/6的厚度,能被指尖轻轻撕开却韧性惊人。廖席攥着这片钢箔的手,在显微镜下微微颤抖。世界首创的突破,让折叠屏手机有了国产“筋骨”,让新能源电池容量提升17%,更让中国在高端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材料应用有了新的选择。
  “创新就像轧钢机,一刻不能停。”廖席的目光很快投向新的战场。调研时发现,OLED屏用掩膜版基材长期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每年要花上百亿元进口,还常被制约。这片手机屏幕大小的钢箔上,要均匀开出200万个微孔,任何一个瑕疵都能让整片报废。它的试制像一场漫长的轧制,团队跑遍产业链上下游,把设备参数、退火曲线、张力控制反复调试,失败次数早已数不清。2023年4月17日,第一卷掩膜版基材成功下线时,廖席对着半透明的钢箔看了又看:“你看它像不像蝉翼?以后咱们的显示屏厂商,终于能用上国产的‘眼睛’了。”
  车间里,一卷钢带正缓缓流转,折射出的银光在天花板上织成流动的河。廖席俯身调试检测设备,镜片反射的光斑里,藏着一位工匠最朴素的信念:所谓奇迹,不过是把每一次“再试一次”,轧进钢箔的纹路里,直到百炼钢真的化作绕指柔。

本报记者冷雪 张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