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三晋大地,太行山上烈日如火。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省作家蒋殊的《少年之约》(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新书发布;同时,一场名为“少年之约”的红色对话,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与山西省图书馆相继进行。
“少年之约——跨越时空的红色承诺暨新书发布”,是山西省作协“新时代作家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一。
从今年4月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备受中央媒体关注,到7月底走进山城重庆将首批接力棒传递给百名少年,再到即将亮相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少年之约》频频亮相,如同一座精神桥梁,让烽火少年与当代少年在字里行间相遇,让红色基因在接力诵读中薪火相传。
一行星火
铿锵誓言重燃英雄精神
“苦难不能回避,历史必须铭记。假如回到80年前,我愿意做一名奋起抗战的中国人!”
8月15日,山西省图书馆内,数十名少年与参会者举起右拳,庄严的誓言穿越窗棂,仿佛与80年前太行山区少年们的呐喊隔空呼应。8月14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东厅举办的省作协“新时代作家大讲堂”分享会上,30名武乡少年同样用铿锵的誓言,在这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土地上,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两场相隔百公里的活动,因《少年之约》紧密相连。这部作品,收录了15篇烽火少年的真实故事:他们中,有拿起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有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的“小交通员”,有在山洞里坚持学习的“战时小学生”,更有像“太行花木兰”一样女扮男装投身战斗的少女。蒋殊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这些平民英雄的成长轨迹,“他们不是课本里遥远的符号,而是和今天的孩子一样,会害怕、会思念,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却迸发出超越年龄的勇气”。
蒋殊,从小生活在太行山区的红色武乡,《重回1937》《红星杨》等作品始终聚焦战争中的普通人。《少年之约》更是将目光投向战争年代的少年群体,“80年前的少年用稚嫩肩膀扛起了民族存亡,今天的少年该如何接过这份接力棒?我想搭建一座桥,让他们自己对话”。
这座“桥”有着多重维度。在武乡的分享会上,太行小学四年级学生梁玓媛与奶奶刘东萍共同朗诵《太行山中的“花木兰”》,稚嫩童声与醇厚女声交织,让烽火中的少女与和平年代的祖孙完成了一场跨时空拥抱;江苏省作协的作家们远道而来,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实物展品前驻足,听着当地少年讲述书中故事,“这些文字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我们看到战争中少年的坚韧,看到民族精神的底色”。
在省图书馆的新书发布会上,这座“桥”的跨越更加多元:纸质书页间嵌入的二维码,扫码即可聆听当代少年的诵读音频;AI数字人重现的烽火场景,让读者在互动中“穿越”到1945年的太行山区。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裴建平解释:“我们希望用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故事走出书本。80年前的星火,可以在数字时代重燃。”
两代少年
跨越时空接力红色信仰
“如果回到80年前,我也愿意做一名‘花木兰’,把侵略者赶出去!”在武乡的分享会上,一名小姑娘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热烈掌声。这个未加修饰的心愿,是《少年之约》最动人的对话成果。书中15位烽火少年的故事,经由15位当代少年的诵读、批注与承诺,就不再只是一行文字,而是扛在稚嫩肩头的责任担当。
在《少年之约》的纸质书里,每篇故事结尾都附有“少年手记”专栏,邀请当代少年写下读后感。太行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佳洋不仅写下感想,更带来了自己的书画篆刻作品:画面上,太行山的烽火与现代城市的灯火交相辉映。“我想告诉80年前的小英雄们,现在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在美丽的校园中学习玩耍,过着幸福的生活,谢谢你们!”李佳洋的话,道出了当代少年想与那段历史对话的渴望。
这样的对话,在活动中屡见不鲜。武乡县机关幼儿园副园长白露与儿子史雨牧合作演绎《奔跑的少年》时,特意加入了动作设计,当读到“少年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史雨牧弯腰疾跑,全情代入了那个冒着危险传递情报的小交通员;在省图的发布会现场,红色的“时光邮筒”承载了孩子们的思念和敬佩:“谢谢你们守护家园……”“我们会扛起责任,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强!”
“这不是单向的历史灌输,而是双向的精神共鸣。”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崔昕平评价道,“书中的故事能让少年读者从‘同龄人’的视角理解历史,当代少年的质朴表达,又让烽火少年的故事有了现实回响。”
现场的红色接力传递仪式,更将这种共鸣推向高潮。在武乡,30名少年接过刻有“少年之约红色接力”的木牌,举起少先队队礼的瞬间,脸上显现出与少年英雄们相似的坚毅;在省图,接力棒从作家和嘉宾手中,郑重地传到少年手中。
“接力棒是有形的,但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精神传承。”蒋殊说,“今天的少年,要用成长续写强国之约。”
八方回响
红色承诺点亮万里山河
红色承诺的回响,正从太行山区扩散到更广阔的天地。
“跨越山海少年之约,接力红色时空回响。”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文胜为这场活动题写的书法作品,道出了“少年之约”的辐射力。
在武乡,蒋殊的公益书屋成了新的“对话空间”。8月14日,当地少年们自发带着《少年之约》来到书屋,围坐在一起读故事、谈感受。在太原,来省图书馆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共同约定要把《少年之约》中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好朋友听。
8月14日,“重走抗战路·笔铸民族魂”采风团的江苏作家在武乡参加了《少年之约》新书发布活动。他们表示:“回去后,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带进校园,让更多少年加入这场‘跨地域之约’。”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认为,《少年之约》的价值在于搭建了“历史教育的新范式”。“它让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完成对历史的主动认知。”
这种范式正在产生联动效应。省作协“新时代作家大讲堂”已计划将多场“抗战主题讲座”推向全省,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则计划将书中故事改编成广播剧、动画短片,让红色声音传得更远。
8月的太行山区,晚风拂过红星杨的叶片,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回应少年们的誓言。
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到省图书馆,从武乡老区到锦绣太原,《少年之约》串联起来的,不仅是80年的时空距离,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担当。烽火可熄,但少年心中的星火,落处便可燎原。
这场跨越80年的约定,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康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