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晋中

沃土之上 智涌晋中

——晋中市汇才聚智赋能高质量发展

  • 邱占祥院士团队在榆社县发掘古生物化石。

  • 赵沁平院士在安泰集团参观。

  • 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的博士服务团成员在祁县西六支农业合作社调研。

  • 葛昌纯院士工作站启动。

  • “人到山西好风光”南京、徐州专场双选会现场。

  •   6月25日,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晋中基地授旗暨2025晋中博士团正式开团;7月28日,晋中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8月8日,晋中市与太原理工大学召开市校人才交流合作座谈会……盛夏的晋中,一场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这些场景,勾勒出晋中人才工作的立体图景。
      近年来,晋中市以省委“1+N”人才政策为基石,紧扣市委“156”战略举措,围绕打好“五张牌”,建机制、搭平台、强政策、优服务,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各方面工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奔涌不息的“智力活水”。

    市校协同 筑深“蓄水池”

      晋中有21所驻地高校、34.6万名师生,科教人才资源聚集度全省唯一、全国同类城市少有。这是该市深化全方位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最强底气。如何将这一宝贵的人才“蓄水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晋中市人才工作的核心课题。
      近年来,晋中市将打好“大学牌”作为人才工作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校融合、产学融合、联盟创新、创业孵化“双融双创”工程。通过创新校地干部人才交流机制,选派19名中央、省博士服务团成员以及4名驻地高校干部来晋中挂职,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市长刘星与挂职干部座谈交流。同时,还将23名驻地高校专家纳入市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实现每位市级党政领导联系一名驻地高校专家。
      在促进市校深度融合方面,晋中市重点打造了系列品牌活动:依托大学城丰富的人才资源,先后举办“科创晋中”科技交流对接活动8场,开展“晋情答”线上直播问政高校专场2场;成功举办大学生运动会、“青春之城”音乐节、大学城国际咖啡节等文体活动;开展首届晋中驻地大学生成长交流分享会等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大学生科技节、晋中市大学城校地融合创业项目展示推介会等创新创业活动。特别是在开学季,为驻地高校9.8万名新生精心准备了“大礼包”,让学子们感受到晋中的热情与诚意。
      这些精心策划的品牌活动,有效搭建了人才交流与价值实现的平台,产生了显著成效。其中,成功举办的首届晋中大学城高校学生创业竞赛,培育出书咖·艺术里等优秀项目,该项目荣获山西省优秀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称号;精心组织的首届大学城毕业生招聘会,吸引316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现场达成聘用意向1294人次,其中卫健、教育系统直接录用应届毕业生212人;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签订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协议239项,合同总金额达1.28亿元。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晋中有座大学城”到“晋中是座大学城”的质的飞跃,让更多高校人才选择扎根晋中、服务晋中,真正将宝贵的人才“蓄水池”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精准引才 广拓“朋友圈”

      “我们要积极担当晋中在高校的‘青春代言人’,用亲身经历向更多青年学子讲述晋中故事、传递晋中求才诚意,助力人才与晋中‘双向奔赴’。”8月1日,由晋中市委组织部、共青团晋中市委共同主办的清华大学晋中博士团实践成果分享会成功举办,16名清华博士生接过“校园引才大使”聘书,这些“引才大使”的专业领域精准覆盖晋中市重点产业,这一举措标志着晋中市引才工作实现从“广撒网”到“精准对接”的转型升级。
      晋中市深刻认识到,精准引才的核心在于提升引才效能,将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秉持这一理念,在高质量承办“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成都、南京、徐州专场活动,积极参加上海、北京等专场活动,主动“走出去”拓展人才“朋友圈”的过程中,晋中市创新实施“三精准”引才模式:一是建立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定位;二是按产业领域设置专场招聘,实现精准对接;三是为引进人才提供定制化发展方案,实现精准服务。南京、徐州专场活动中,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作主旨宣介,聚焦全市重点产业,举办晋中市—徐工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青年博士恳谈会等,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成都专场活动中,特别设置“新能源与新材料”等5个专业对接区,促成50余名博士与用人单位精准匹配;上海专场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组织12家医药企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场对接;北京专场则通过文旅推介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城市魅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晋中市通过积极对接葛昌纯等3名院士落地3家院士工作站,与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院士团队开展深度合作,为重点产业注入高端智力支持。在同济大学举办的晋商文化主题展,通过傩舞、形意拳等非遗展示,生动展现了晋中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文创人才的重要平台。
      据统计,通过“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活动,带动开展60余场系列活动,累计吸引3645名学子咨询,柔性引进博士及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218名,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引进格局。“通过这种精准引才模式,全市重点产业人才匹配度提高,引进人才岗位适配度提升,企业技术需求解决率提高。”晋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清华“校园引才大使”的专业对接,到各专场活动的定向引才,再到院士工作站的顶尖智力支持,晋中市构建的精准引才体系让人才“朋友圈”持续扩大。这些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引才策略,通过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引进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如今,晋中正以其独特的引才智慧和诚意,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关注和加入。

    多元育才 精筑“孵化器”

      多元育才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为此,晋中市精心搭建起科技人才下沉、本土技能提升、乡贤回归创业三大育才路径,齐头并进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博士服务团成为推动产才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省第三批科技博士服务团12名成员带着技术扎根晋中关键岗位。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山西农大教授郭杰挂职晋中国家农高区副主任,将其研发的“冬小麦+复播谷子”吨粮模式在万亩农田推广,创制“晋杂谷”系列品种,将基因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闫丹博士促成山西大学与海洋液压开展焊接自动化技术合作;卢秀芳博士在市二院建立肉毒毒素注射中心填补技术空白。晋中市委组织部建立全周期保障机制,提供专家津贴、医疗保健卡及国情研修班支持。全年博士服务团对接企业286家,解决技术难题76个,开展“博士大讲堂”32场,带动364名大学生来晋中实践。
      本土人才培育工作同步发力并取得显著突破。依托“晋中博士大讲堂”,聚焦六大领域开展千余场讲座,组织28名医学博士深入5县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60人次。榆社古建集团任锦富作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功申报工作室并培养学徒,其团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摘得4项桂冠,实现古建技艺传承与突破。更值得关注的是,3名本土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标志着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历史性突破。
      乡村人才振兴“归雁工程”、平遥县名师工作室建设两项工作荣获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优秀案例奖。通过引导乡贤回归实现柔性引智,借助“归雁工程”,全市建立74家乡贤会、66座三贤馆,利用传统节日召开“三长”联谊会,引进3887名新乡贤返乡创业。柔性引才机制持续完善,通过院士讲堂引进5名院士和1名国医大师,带动建立13个名医堂和博士工作站,形成“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环。
      当郭杰博士的吨粮田麦浪翻涌,当任锦富大师的斗拱榫卯严丝合缝,当三贤馆的创业企划变为现实,晋中构建的这条环环相扣的人才生态链——从博士服务团的技术攻坚、技能大师的技艺传承、医疗人才的基层服务到乡贤群体的返乡创业——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催生人才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生态留才 做强“磁力场”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的竞争。晋中市着力构建以政治引领凝聚人、以事业成就人、以待遇激励人、以环境吸引人、以服务温暖人的全方位留才生态体系。如今,这一强大的“磁力场”效应正在晋中加速显现,汇聚天下英才的基石日益稳固。
      7月21日至25日,晋中市联合太原、忻州、阳泉三市成功举办“共筑中部群 智绘新蓝图”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班,107名来自宣传、工信、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农业、人社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共赴贵州研学。这不仅是知识的汲取与视野的开拓,更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政治认同的深度实践。通过研修,有效增进了人才对国情省情的深刻理解,显著增强了他们服务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晋中市还以真金白银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市本级连续10年设立3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近5年全市人才经费年均投入近亿元,发放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补贴近1500万元。持续优化的待遇保障体系,让人才更有获得感。
      在搭建事业平台、激发创新动能上,晋中市依托创新驱动平台,加快构建大学城、综改区、农高区“一城双区”综合创新模块,入驻初创企业51家、创新团队27个。支持6人入选三晋英才计划。做好属地高层次人才认定及服务管理工作,128人被认定为山西省D类以上高层次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硬核磁力。
      与此同时,晋中市还用心用情打造有温度的服务环境,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医疗保障上,联合卫健部门出台专家保健制度,在市直医院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在子女教育上,会同教育部门为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妥善解决了入学问题。在制度关怀上,出台《晋中市委联系服务专家走访慰问制度》,建立市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在服务便利上,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开通12345人才服务咨询热线,制定《晋中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清单》和《晋中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确保D类以上人才便捷享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8方面专属服务。在情感融入上,举办全省首届大学生科技节创新设计比赛,对驻地高校师生免首道门票、发放开学大礼包,将引才关口前移,促进大学生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同时,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人才工作“唯帽子”治理回头看,有效破除“唯帽子”、唯学历、唯资历倾向,进一步强化服务关怀与政治引领。
      当四市专家在贵州研学中凝聚发展共识,当各类人才在晋中热土上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施展才华的舞台、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个近悦远来、活力迸发的人才发展生态正在晋中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撰文:张谦
    资料来源:晋中市委人才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