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国强)8月25日,在大同市云冈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洁能源园区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煤电工程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施工。“项目开工以来,我一直在这里工作,每个月能挣5000元。”正在忙碌的盛东辉告诉记者,在该项目中,有上百人像他一样受益于以工代赈政策。
今年以来,大同市把握国家加力、扩围、提标以工代赈的重大政策机遇,统筹推进“硬投资”和“软建设”,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综合效益。上半年,该市在103个项目中推广实施以工代赈,吸纳务工群众16405人,发放劳务报酬14543.74万元,人均增收0.89万元。
大同市建立完善市、县项目储备库,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及时解读以工代赈政策,瞄准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摸清务工需求分布及规模、就业意愿,推动供需对接,加强帮扶指导。在项目实施中,该市强化全流程监管。事前,重点关注项目是否符合以工代赈政策要求,确保不“带病上马”;事中,强化资金拨付、工程进度、劳务发放等日常监管和统筹调度;事后,开展项目全面验收并通过信息比对、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核查务工信息和劳务报酬发放情况。
“未来,我们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持续扩大适用以工代赈方式项目覆盖范围,推动脱贫群众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