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天天3·15

消毒喷雾枪是智商税吗?

  •   近期,随着各行各业逐步复工复产,人员流动性增加,不少消费者对个人防护和日常消杀非常重视,如何正确地给物品、食品等消毒呢?最近,一款“消毒喷雾枪”就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起来,广告宣称可以双重消毒。果真如此吗?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酒精一喷了之?不可取

      记者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某超市看到,酒精类消杀产品非常畅销,有酒精消毒液、酒精湿巾等,均宣传可以99.9%杀菌。在电商网站中,酒精类消杀产品更是品种齐全类型多样,不少商家打出了“囤货装”的口号,销量颇高。
      许多消费者大量购买这样的产品,在外出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酒精喷洒消毒,无论是衣服上,还是携带的物品,又或者是买回来的快递、食材,都要用酒精喷洒一遍才放心,但是,这样的方法可行吗?
      记者了解到,酒精虽然有良好的消毒杀菌功效,但酒精的燃点低且挥发性强,如果在屋内大量喷洒,当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情况下,遇到明火时极易燃烧或者爆炸,从而引起火灾。尤其是喷洒式消毒,雾状的酒精会粘覆、飘散在肉眼看不见的各个角落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酒精也不适合直接喷在身上,因为皮肤会快速吸收酒精,容易造成过敏和刺激等问题。酒精更不能直接喷洒在食物上,一些消费者为了给食材消毒,直接将酒精喷洒在瓜果蔬菜表面,如果后期清洗不干净则会有酒精残留,进食会引起消化道不适。

    如何正确使用消杀产品?

      酒精作为医学上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其功效还是非常值得认可的,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呢?记者了解到,首先,在酒精的选购方面,并不是浓度越高消杀效果越好,要达到杀死99.99%细菌的效果,酒精含量通常需要达到“60%”以上,但高浓度酒精(例如95%)的消毒杀菌效果却不及稀释酒精,因此,75%的酒精是常用的浓度,被广泛使用。
      酒精可以用来局部消毒,例如外出回到家时可以适量蘸取酒精作为擦手液给手部做彻底消毒,另外,日常容易暴露在外的手机、钥匙,以及家中容易接触到病毒的门把手、桌面等物品,可以用酒精棉球或用纸巾蘸取一定的酒精局部擦拭,切记不要将酒精直接喷洒在空气中。
      消毒剂种类多样,如何选择呢?消费者也可以参考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2月19日发布的《消毒剂使用指南》,其中指出,醇类消毒剂主要用于手和皮肤消毒,也可用于较小物体表面的消毒;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织物等污染物品以及水、果蔬和食饮具等的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剂适用于水(饮用水、医院污水)、物体表面、食饮具、食品加工工具和设备、瓜果蔬菜、医疗器械(含内镜)和空气的消毒处理;含溴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酚类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和织物等消毒等等,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指示操作。

    消杀类产品增多,不可盲目轻信

      目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新型消杀产品,最近,一款“消毒喷雾枪”就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起来,在广告中可以看到,一款小型的手持式喷雾枪可以快速喷出雾状消毒液,同时配合蓝光照射,号称可以双重消毒,可以大面积对人体、快递产品等进行消杀。价格方面,普遍在30—50元左右,贵一些的可以达到150—200元。
      记者注意到,该类产品的广告最多使用的广告词就是纳米级、蓝光等,但是,记者咨询了相关材料学从业人士,一般来说,0.1nm—100nm可以称之为纳米级,近年来,许多商家将纳米级作为一个宣传噱头,其实仅仅是为了形容产品雾化效果好,并不是所有宣传纳米级的产品都能真正做到纳米级。记者也联系了一些宣传有纳米级喷雾效果的商家,请对方出示纳米级材料的相关质检或材料证明,对方却不能给出。
      另外,蓝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紫外线消毒,记者咨询了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医护人员,对方告诉记者,紫外线消毒一般用于环境消毒,且需要持续照射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有效杀毒灭菌作用,而且紫外线灯不能直接照射人的眼睛和皮肤等部位,长期照射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记者也咨询部分商家客服了解到,其销售的许多蓝光喷雾枪中安装的蓝光仅有照明作用,不具备杀菌效果,消费者应注意避免被宣传语误导。

    本报记者余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20期

    • 第2022-12-15期

    • 第2022-12-13期

    • 第2022-12-08期

    • 第2022-12-06期

    • 第2022-12-01期

    • 第2022-11-29期

    • 第2022-11-25期

    • 第2022-11-24期

    • 第2022-11-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