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强老师的工作室清净雅致、满室墨香。墙壁挂满了书画作品。墙角矮几上摆放的大多数字画都是他曾经评论过的书画家作品。其画案上分区明确:一边用于作画写字;另一边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是他创作写稿的设备,侧边整齐叠放着《论语》《道德经》《中国佛教史》等书籍,还有《辞海》《新华字典》《篆刻字典》《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工具书。
多年从事文艺评论工作,曾老师先后为著名作家兼书画家冯骥才、贾平凹等80余位艺术家撰写了艺术评论,还撰写了五十多篇艺术短评和论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21年12月9日,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曾老师当选为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2022年11月初,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曾强老师又当选副主席。
找到自己的燃点
“忙时码文字,闲来读南淮。书画幻心臆,刻印慰友怀。”
曾老师创作的小诗是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书画评论家,曾老师深信实践出真知,对书法、画作的评论与品鉴并非坐而论道,闲暇时光他会用来读书,以此全方位提升自己。曾老师说:文艺评论需要评论者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具体到文学史、书画艺术史等专业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另外,更强调知识积累的厚度和广度。
曾老师平时写作严谨认真,在校对自己的书画评论集时也是如此。刚刚出版的书画评论集,他来来回回校对了许多遍,在每一版的样书中他都用铅笔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更改,不厌其烦,就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样书49页中一个毫不起眼的逗号他都几经推敲圈出改为顿号。他的书画评论集共分四卷,其中包含对70多位书画家的评论,书画家们对他的评论颇为认可,新华网称赞其文章为“洞见”。
为了与其他书画评论家只评技艺的评论区分开,曾老师更注重作品饱含的艺术精神,不断提高站位,时常琢磨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普世价值,紧密联系当下,体现贴近时代风尚。他凭藉着对书画艺术的真知灼见,对美学的哲学思考以及博古通今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文章多次登上头版头条,这都得益于日常在写作过程中体悟出的“头条意识”——题材宏大、立意深远、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言近旨远。曾老师认为,文章的辞藻修饰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立意和格局才是主心骨。他琢磨自己的文笔、琢磨书画家的内心世界,同样也琢磨自己作品的受众。曾老师认为艺术评论家既是“书画家内心世界的领路人”,也是让受众读懂书画家精神世界的启蒙者。因此,他致力于合理表达自己感情与感悟的同时,兼顾展现书画家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更多的受众读懂艺术、领略文本精神内涵是曾老师落笔的价值取向。这些情感及需求的结合,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内美”的重现,多重美的追求交叠错落,彰显了他作为文艺评论家的担当。
“艺术评论是评论家内在表达、审美和评论之间高度契合的呈现。种种因素下造就了从事文艺评论的人很少”。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人人都是评论家”,一定程度上,权威降解、中心离散、众声喧哗。所以更需要主流文艺评论家占领阵地。专业的文艺评论是一个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存在,曾老师在不断思考行业未来的同时,也经年累月积极投身于大同市文艺评论事业,引导、影响周围致力于文艺评论事业的团队成员们多出精品,尽力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社会作用,为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尽绵薄之力。
读书:开卷有益
看书、读报、上网是曾老师每天的功课。
他的文本《代国简史》,即平城北魏最早的历史,这是他读完《魏书》所写的札记之一。他说,读书过程中,纠正了以前从其他文章中得到的一些错误认知。他总结道:有些时候读史书,是为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深处寻找真相,而不是盲目地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例如:有人提出曾经作为北魏帝都的平城大同当时有100万人口的说法,对此,他琢磨得细致严谨,不断从《魏书》等各类史料中考察、对比、鉴别,最终还写出另一篇驳论性札记《北魏平城真的有一百万人吗》。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经据典,理性分析,推翻了过去颇具影响力的许多错误说法。
曾老师的尚品艺坊工作室位于一座二十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里。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会客用的茶桌,旁边堆积着一摞摞刊物,还有许多泛黄的报纸,一本本堆积起来的书有十几沓,一摞书大概有二三十厘米高,都是和曾老师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书刊。其画案兼工作台除了最近正在读的书籍外,常年驻扎的“嘉宾”有灰色封皮的摘抄本、还有粉色封皮的“写诗本”。摘抄本中整整齐齐罗列的文字段落,向我们诉说着曾老师不懈探索知识的勤奋和积累,其中多为过往几十年他所看的文章、报刊中精彩的句段以及发人深省的观点;摘抄的每一句话或段落前都会用红色阿拉伯数字标注,段落后还会有页码标明以随时查找。这样的摘抄本有很多。曾老师将自己读到的美学、史论以及宗教类书籍的笔记分门别类放置,以方便索引及观点的整理与查找。摘抄本旁还有他平时的写诗本子,其中多为古体诗,每一首诗都标明写作日期,翻页间还会夹几张漂亮的邮票,记录着“慢生活”时期的一些情愫。这些本子字迹娟秀、飘逸、灵动,但又不失筋骨之气,是曾老师的灵魂伴侣,启迪着他的思想、指引着他未来评论家的道路。
一直以来,曾老师都保留着强烈的求知欲,每天读书看报已成习惯,他的摘抄本便是这些书的精华所在。对于书中的观点,曾老师并非采用“拿来主义”,往往会内化并进入前人的观点,再不断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考证思辨,确保史实准确可信、观点逻辑缜密,最终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采用。曾老师往往还会推陈出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而又颇有深度的观点,集百家之精华,不是简单复制前人的观点经验,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曾老师的文艺评论写得好,离不开他对阅读书目内容的精深琢磨。他说,读书不是死读书,而是对知识的有效汲取吸收,对观点思辨形成的过程。他认为,道理越琢磨越通透,越琢磨越明晰,他琢磨的书籍多为与文艺评论相关的史书、理论知识,在读书过程中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及艺术储备,以便在写作时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句段及理论充实文章内容。
有朋自远方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曾老师爱喝茶,尤其爱跟文艺界的朋友喝茶聊天。
曾老师为贾平凹、冯骥才先生和葛水平老师等所写的书画评论就是应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哲夫先生多次到他工作室喝茶时的邀约。
喝茶仅仅是喝茶吗?很多人大概就是喝茶。但曾老师却把喝茶当成激发灵感、拓宽眼界、启迪智慧、增加学识的平台。有一次,他跟艺术界朋友臧否当今画坛,一般人说过也就过了,但不久后他就写出短评《艺术自恋是审美缺失的表现》,并发表在《文艺报》,叫朋友大吃一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曾老师的茶桌平时也都放着纸和笔,跟朋友闲聊他会随即记下几笔。一方面,这是大概如他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一种谦虚,另一方面,则说明他是时时用心,处处留意。学问就在于朋友的日常交往、交流中潜滋漫长,日益丰厚。
守正:坚持艺评底线
曾老师认为,文艺评论不只在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评人。
他说,“文如其人”,书画亦如其人。书画作品是精神与笔墨的结晶,评论则是透过笔墨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与揭示,评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并非毫无原则,而是要对所评之人有所选择,磨炼眼力并识人断人,并要通过充分、深入了解、沟通,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阐释书画背后的“故事”,从而提高评论的内涵、品味和品格。
为此,曾老师写艺术评论有“两不评”:作品无法勾起他的创作冲动不评,对作品及艺术家理解不到位不评。
因此,曾老师的书画评论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文章读来整体言辞优美、情理交融却又有理有据,令人荡气回肠。他的艺评,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合普通受众的阅读需要,向受众解读书画家们的内心世界。早期的记者经历培养出了他的新闻敏锐性,一直写小说、散文、诗歌的经历所形成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不断强化学习书画理论的专业性,都与他日趋提升的书画认知和审美有机融合,赋予书画评论即时、由点及面、新鲜及见微知著的写作特点,同时,更为文艺评论作品注入了以情动人、文笔精宕、格调高雅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系大同大学新闻和传媒学院副教授 闫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