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法边馀墨

“百聆”工作站,百听不厌任尔言

——发自太原市万柏林区法院的报道

  “百聆”工作站的“百聆”取万柏林的谐音,是万柏林法院“解锁”法治服务的新创举,通过诉前调解、联动调解、进社区等举措,倾听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血浓于水

  一个寒意料峭的冬日清晨,一位7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到万柏林法院立案大厅,他递上一纸诉状,要替80岁的大哥将侄儿告到法院。
  “我家老大哥80岁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但是他的儿子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我一个70多岁的老头照顾老大哥,真的受不了啊!我给侄儿打过电话,也派孩子们去他住的地方找过他,这小子把手机换了号,住处也人去楼空。都说是养儿防老,我这老大哥如今生了病,连儿子也找不到,这可怎么办?”说着说着,老人情绪开始激动,佝偻的身躯剧烈咳嗽起来。
  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后,得知这是一起赡养纠纷。季某是独生子,他的母亲前些年生病去世,他和父亲因生活琐事在一次发生争吵后离家多年,双方互不往来。季某的父亲生病后,儿子未曾露面,季父不得已托70多岁的弟弟将独生子诉至法院。在征得老人同意,进行诉前调解后,工作人员将老人扶进万柏林区人民法院“百聆工作站”。
  当天下午,调解员来到季某家,在倾听季某诉说的过程中,找到了父子俩矛盾的焦点,季母早年去世,季父再婚时,父子之间沟通不畅,父子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是三观不合,话不投机,导致两人发生冲突,父亲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儿子,儿子摔门离家出走。
  调解员向季某的家人详细了解季某的情况,得知他可能在太原市西山某小区居住,但并不知道季某的门牌号。季父生病,急需儿子回来照料,而季某对父亲的病情一无所知,他已经与父亲及所有亲人中断联系。在征得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调解员利用星期日找到这个小区,经物业管理部门配合,终于找到了季某。
  调解员说明来意,并告知季父的病情和他日思夜想的儿子的情况,劝季某尽快回去照料父亲,尽赡养义务。听了调解员一番苦口婆心的相劝,季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向调解员敞开了心扉。
  其实,季某心里一直惦记着父亲,希望父亲过得好。多年以来父子俩互相牵挂,只不过两人谁也不愿先低头,季某并非不想念父亲、不愿赡养老人,只是不知道如何将往事清零,如何见叔叔、婶婶、弟弟、妹妹和一众亲人,如何与父亲“从头再来”?
  于是,调解员从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说服他尽快将生病的父亲进行妥善安置,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后,季某惭愧地低下了头,同意履行赡养义务,答应马上回去看望父亲。
  几天后,季某向调解员反馈了赡养情况。由于季某住的房子小,他的妻子面临生产,不便将父亲接回家中照料,于是,他多方联系相关养老院。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把父亲送到了某老年公寓,他还请叔叔和堂弟一起去这个老年公寓看望了父亲,了解了老人在这里的生活情况和护理情况,大家感到比较满意。他表示,从今往后,一定要善待老人,经常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请调解员放心。
  随后,季父派人来法院撤了诉。

昨夜雨疏风骤

  “请听我说完,再挂掉电话好吗?”
  在调解员多次短信联系后,终于接通当事人葛某的手机。话还没有说完,葛某又挂了电话。调解员又一次打通葛某电话。
  “我不敢接听不认识的电话。我和于某闹离婚三年了,他总是用不认识的电话骚扰我。我俩之间常常小吵天天有,大闹三六九,往往是雷鸣闪电、暴风骤雨。小孩子也怕他发脾气,我们早就分居了。”
  于某一纸诉状,把葛某起诉到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孩子由女方带,被告每月支付800元。
  调解员了解到,于某和葛某曾分别向法院起诉对方,多次到法院闹离婚。最近,于某又一次起诉葛某,坚决要求离婚,孩子由葛某带,自己愿意出抚养费。调解员分别约于某和葛某先后来到法院“百聆”工作站,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开导,对双方背靠背劝说,希望双方冷静处理家庭关系,重归于好。
  大家看到在于某行走的时候,他腿部稍有一点拐。于某坦陈,自己已经两次起诉对方要求离婚,而女方也曾在自己不小心摔伤后,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在此期间,通过法院工作人员进行耐心调解,希望他们求同存异,为了孩子,冷静处理此事,先以养病为重,双方同意进行撤诉处理。
  时间并没有治愈两人感情的创伤。两年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于某和葛某的感情已经彻底破裂。距离使两人之间的隔阂加剧,葛某早在去年初就带着孩子搬到娘家,两人分居一年多后,于某又将葛某起诉到法院。
  调解员分别与当事人双方座谈,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真实想法,认为于某和葛某虽然没有判决离婚,但双方已经没有和好的可能,婚姻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桎梏。双方诉讼的焦点集中在给三岁孩子的抚养费上,于某说,自己身体不好,加之受外伤后腰腿留下创伤,行动不便,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只能每月给付800元。
  葛某认为,自己没有固定工作,带上孩子负担重,生活压力大,至少需要每月1500元抚养费。否则免谈,由法院判决。
  通过多次劝说,于某终于同意,每月给付孩子1500元,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每月在20日左右给孩子打款。

希望你成长

  “真正的成长都是从逆境中开始的。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我希望你振作起来,尽快成长。”
  祝京京和李小原说这番话的时候,两人坐在万柏林法院“百聆”工作站,旁边分别是祝京京请的律师、陪李小原一起来的家人。当事人双方之间并没有互相攻击,也没有吵闹,有的只是调解员的劝和、李小原家人的挽留、祝京京的抱怨。
  祝京京去意已决,她将李小原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两人离婚,请求将双方共同生育的一双儿女判给两人,当事人双方一人带一个,男孩子归男方,女孩子归女方,双方各带一个孩子,双方都不要抚养费。结婚以来双方一直租房居住,名下没有房产,并不存在房产之分。双方没有存款,不存在经济纠纷。
  为了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李小原和家人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力劝祝京京为了两个孩子不要离婚,不要再到外地打工,能回来过日子。这次听说祝京京起诉,家人陪伴李小原来到法院,想再一次挽留祝京京,希望她回心转意。
  祝京京说,外出打工是为了补贴家用。由于李小原生意失败,将老本全部赔光,从此一蹶不振,每天得过且过,不再打拼,而且经常怨天尤人,在家里发脾气、冷暴力,祝京京感觉没有办法和他继续过下去,带着女儿到了河南娘家,并先后到郑州、安阳等地打工,补贴家用。她说,自己外出两年,当过收银员、月嫂,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吃苦受累是为了补贴家用,让两个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她希望把女儿带走。
  李小原神情黯然,忧愁满面,只是说,“你冷静冷静,好好想一想,为了两个孩子能在一起生活,咱们能不能不离?当时你说要回娘家看看,小住一段时间,要知道这样,就不应该让你回去,你能不能不要走?你去打工怎么带女儿?”
  祝京京非常坚定,“我这样做是为了激励你成长、进步,两个孩子虽然一人带一个,但平时我也会关心儿子。女儿和我在姥姥家,平时大人们帮助看孩子,我可以打工挣钱,孩子放假后还可以到一起。这个婚是必须离的,我已经请了律师,做好了离婚的准备。法律有规定,双方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可以判决离婚。咱们商量着办了协议离婚,这样对谁也好。你如果不同意,在法院对簿公堂,那样双方撕破脸,对谁也不好。”
  李小原两眼低垂,只是一个劲地问祝京京:“你就能放下儿子?你不关心儿子的成长?你就这样走了?能不能不走?”
  看到祝京京态度坚定,李小原终于同意协议离婚。但是面对协议书上祝京京已经填写好的白纸黑字红手印,他犹豫再三,迟迟不忍心写下自己的名字。
  “你想好了没有?”
  “如果没有想好就再想想……”
  法官和书记员善意地提示他,让他再考虑考虑,李小原的手不停地颤抖,几分钟后,终于用颤抖的手在离婚协议书上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并按下手印。
  他拿起一包衣服,含着眼泪告诉祝京京,“这是我给你带来的衣服,希望你常回来,这里永远是你的家。”(作者: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调解员 米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09期

  • 第2023-02-07期

  • 第2023-02-02期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