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题

简述王家大院之王氏家风的历史传承之四

薪火相传七百载 优良家风惠久远

  • 静升王氏二十一世王鸿远

  • 左宗棠赠王鸿远对联墨迹

  •   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怡克图条约》,确定恰克图为两国边境贸易通商地点。长期在口外贸易的王家,乘势而为,成为最早赴恰克图进行贸易的国内商家之一。他们用国内生产的茶叶、绸缎、棉布等通过贸易换回俄方的毛皮、呢绒、皮革等,运回内地销售。
      与此同时,王家的经商范围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除行商之外,还发展了大量的坐商,在北京、天津、张家口、山东、武昌、汉口、南京、苏州、杭州等地都设立了商铺,有绸布行、纸张行、裘皮行、木器行、骡马行、茶行、盐行、典当行、粮食行等,其营销商品的种类也有了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康、雍、乾、嘉四朝的发展,到了道光年间时,王氏家族遍布全国各地有名号记载的商铺就达到了689家。
      而据另一份资料《永斋王公传》记载,康熙末年,仅王氏第十六世祖王奋志一人,“于直隶、山东广设生理,宗族、乡党赖以举火者不下数百家”。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可见康乾时期王家商业的发展规模有多大。
      随着商业的发展,王家的商业队伍也逐步扩大,雇用的员工越来越多。为了培育员工在商业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家在晋商中较早实行了“劳资共同体”管理模式。他们以入股的形式让员工成为商队和商铺的主人。其中,投资银两者以投资多少论股份。从事经营者以资历、能力以及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定股份,不论东家、掌柜、员工,即使是学徒,均可按照持有的股份分红。这样,王家人就把商队、商号的经营效益与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增强了掌柜、职员、学徒对商队和商铺的主人翁意识。所以,我们所说的王氏“诚信经商”家风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对待顾客童叟无欺、公平买卖、以义取利、不赚昧心钱等方面,也表现在对待员工方面。这可以说是王家驰骋明清商界数百年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王家可赞可颂的事情有很多,王寅德《守诚信不欺暗室 待商友义厚恩高》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王氏家族发展史上,康、雍、乾、嘉时期是家族士农工商全面发展的最高峰。这一时期,王家的兴盛不仅表现在农业和工商业方面,也表现在秉笏披袍者的成批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王家通过“正途”和“异途”当官的人,总数达到130多位。
      康熙年间,还是王氏家风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王氏家风建设史上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家族教育的人,此人不仅发展了王家耕读传家的理念,将“读”纳入了优良家风建设的范围,创立了融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和塾学教育为一体的家教体系,而且创立了王氏家族史上,针对所有族人的第一则家训,把王氏家风建设纳入了有章可循的制度化轨道。这人就是静升王氏第十三世祖王攸宁。
      王攸宁(字尔康),出生于明朝末年。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家族教育。先是在钟灵巷“向一斋”设馆教学,后来又长期兼任家族的学董,再后来被族人公推为族长。他的“天资有别,授业不求人人入仕,天生我材必有用;训蒙无它,传道但须个个厚德,积善之家终无虞”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王氏家族重视家教之风的传承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王攸宁对王氏家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历时20余年,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纂修完成了首部《王氏族谱》。这套族谱不仅详细记载了王氏迁入静升村376年、代传17世的家族世系,追记了王氏历代先贤创业守成的嘉行懿德,而且创立了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首则家训,奠定了王氏家族的家风体系。
      王攸宁创立的这则家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家族成员,提出了系统的道德规范。特别是明确针对有权有钱阶层,规定了“勿恃众盛而凌孤寡,勿仗权势而欺平民;勿失节谄媚于权贵,勿失礼矜骄于寒门;勿假公而中饱私囊,勿藉官而报己仇恩”等条款。这时候,王氏族规家训已形成一套针对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的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在清乾隆庚戌(1790)版《王氏族谱》中,载有一篇由合河康忱撰写的《尔康王公传》。康忱为康熙戊戌(1718)科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兵部武库司郎中、黄州知府。他在这则小传中,称赞王攸宁说:“读公所著家训,深慕公之为人!”可见王攸宁对于王氏家文化建设及其传承所作出的贡献。
      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静升王氏创建王家大院六堡之一的“和义堡”时,其十六世祖王廷璋又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教育后世子孙注意一言一行,严以律己修身。
      需要指出的是,在前面所述的王氏家风中,有一点在族规家训中似乎没有提及,那就是王家人坚韧不拔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和开拓精神。但对于这一点,我们从王家人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中,是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的。
      在经历了数百年引人注目的辉煌之后,王氏家族在清末成了腐败清王朝的陪葬。
      清代末期,国家内忧外患叠加,外有英、俄、日、美、法、德、意、奥等敌国外患,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封建朝廷危若累卵。在这种局势下,王家人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所以,无论士农工商、贫富贵贱,都急国家之急、忧国家之忧,以爱国大义力图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为了国家不被列强瓜分、人民不被侵略者宰割,有的向朝廷提供借款,有的抵押商铺资产为朝廷贷银贷款,有的倾举家之力捐粮捐银,有的为官军从事后勤保障,有的投身一线战斗……力图帮助朝廷挽救国家的危亡。然而,腐败的清朝政府已病入骨髓、沉疴难起,最终一命呜呼。
      清朝的灭亡,也带累王家走向了衰落。由于王家同封建王朝的结托关系,特别是他们为朝廷代垫公款以及抵押自家的家产为朝廷贷款,造成大量的债务,导致了王家最终“覆卵”于清王朝的灭亡之中。
      比如,光绪初年,王鸿翔、王鸿远、王鸿志、王鸿儒等兄弟为支援朝廷收复新疆,不仅提供了借银20万两,而且在胡雪岩的统一运筹下,以自家的全部家产做抵押,向大英洋行等外国银行贷银80万两,以致后来随着清王朝一天天走向衰落和王家自身生意的惨淡,最终导致偌大的一份家业破产。
      王氏家族数百年的辉煌逝去了,但王家历代先贤创建的家风,却没有因此而消失。王家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薪火相承,继往开来,继续传承和光大着这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纵观元、明、清三朝王氏家族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两点:一是王家的兴衰起落始终与国家的强弱治乱息息相关;二是王家这70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与国家兴衰治乱息息相关的家族史,也是王氏传统家风的建设史。回首这数百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悟到,物质的财产多数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增加或者消亡,但精神的遗产却不会被磨灭。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曾经引领晋商风骚数百年的王氏家族,它所创建和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作为一份宝贵的家族和民族的精神遗产,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未来王家的家风建设,为在全体人民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全文完结)

    杨迎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02期

    • 第2023-02-28期

    • 第2023-02-23期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09期

    • 第2023-02-07期

    • 第2023-02-02期

    • 第2023-01-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