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的风云变幻,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进入过文学作品。这其中,不乏女性的身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中,青史留名的女性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女性参与了其中,有切身感受并以女性独特的意识,以不同于男性认知的视角,以作品发声,抒写胸臆,展现襟怀。
试举例如下:
一、许穆夫人与《诗经》中的《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载驰》一诗,抒发了许穆夫人救祖国于磨难中,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展示了女性智慧和毅力的光彩,表现出女子以救国为己任的高度的道德责任心,痛斥了许国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
全诗始终充溢着一股沉郁、哀婉的情调,而又不失慷慨激愤的情怀,叙事和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爱国情感。《载驰》一诗成为中国第一首由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载入了文学史,许穆夫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
二、蔡文姬的《悲愤诗》
蔡文姬是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她流落匈奴十二年,被曹操用金璧赎回,饱尝了与两个孩子别离的痛苦经历。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让她写出传世名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她在诗里生动细致地反映出董卓叛乱时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
《悲愤诗》里“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啊。蔡琰的诗中,写到自己意外地还能够回到故乡时,笔触尤其悱恻动人,震撼了历代诗人的心灵。当时诗名极大的建安诸子的诗中,也极少如此笔力沉郁的作品。生活在东汉末年的蔡文姬,如此真情淋漓、笔力劲健之作,甚至影响到了唐代诗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
三、李清照与梁德绳
在楚汉相争垓下之战中失败自刎的楚霸王项羽,得到了历代女性的许多同情与赞叹。我们都知道李清照的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用凝练的语句鲜明而响亮地表达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蕴含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令志士奋起,令懦者惭愧。诗中对项羽承担失败责任而不肯东渡的英雄气概大加赞扬,借咏史而讽刺当朝统治者抗金不利,只是南逃。这种评价,也是绝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对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又会如何?清代钱塘女子梁德绳有一首《吊项王》诗,就直接地赞赏了项羽的真情:中宵四面楚歌声,百战山河一旦倾。能使美人先殉节,大王毕竟是多情。
这首诗视角取得好。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人物项王,女诗人看出了很少有人提及的一个特征,就是他能以真情对待虞姬,从而也赢得了虞姬对他的追随与忠诚。霸王别姬这一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千百年来,曾使无数的文人骚客深受感动,发出过无数的同情和赞叹,但是,极少有人能像梁德绳这样独具慧眼地赞颂项王多情。正是由于这种多情的吸引力,才使得美人义无反顾地为他殉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关注感情,尊重真情。项王的坦诚、直率、勇敢和真情,完全不同于面对敌人欲烹妻儿与老父时说“分我一杯羹”的政治家的刘邦。和项羽相比,对女人的情感所需来说,还是项羽的粉丝多。
四、侠仙的《无题诗》
女性作品可以婉约多情,风花雪月,也可以铁板铜琶,豪放悲壮。下面这个例子,是女性豪放风格的作品。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有一位带剑云游四方、号称侠仙的奇女子来到了南京,在名胜之地栖霞山的墙壁上,留下一首很悲壮的无题七律诗,然后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她真实的姓名,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轻身万里历征途,匹马秋风入帝都。王气已随流水去,客情争似暮云孤。中天日月新光采,大地山河旧版图。独有台空烟草境,更无人问凤凰雏。”
山河依旧,物是人非,改朝换代,无限惆怅的感叹。这首诗的意境和语言,让人想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一个时代孔尚任的传奇剧《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的那个悲怆的结局,也是时代的命运。这首诗表现出的沧海桑田的感受,境界更阔大,感情也更为深沉,情绪也比李香君更刚烈。只有这样风格的作品,才能更准确地表达明末清初那样悲壮的历史过程。
五、徐灿
《礼记·乐记》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国家不幸诗人幸。好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每每产生于沧桑变易之际。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蕉园五子”之一的徐灿,她的丈夫是大学士海宁陈之遴,因此徐灿封一品夫人。她的诗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我们读后,可以感受到那段历史对一个女性词人的震撼,体会到她无所不在的家国情怀。
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之际,徐灿与丈夫陈之遴有一段艰难的避难过程,这段沧桑巨变的历史,为徐灿的作品注入了身家之恨,民族之痛,所以她的词多悲咽跌宕之音。比如她的一首《青玉案·吊古》: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此词“跌宕沉雄”“非绣箔中人语”。此词题作吊古,实在是为伤今。词的首句说,为过扬州作,次句“血泪”等等,暗指清兵攻破扬州,屠城十日,以及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国事。
她有一首表达兴亡之感的词《踏莎行·初春》: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这首词起句用的是初春的景象。然后又说:“春魂已作天涯絮”,又写的分明是晚春的事情。前者是客观的描写,后者当属主观的感受,这个词境性的转换,而且一次性的转换,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词人“以我观物”,使物“著我之色彩”,从而出现了主观与客观的背离和差异。此时外界的季节虽然是初春,而在经历了国亡家破巨大变故的徐灿的心中,一片春魂已化为晚春的飞絮,飘荡无主了。作品把诗人在这个时候一种迷惘和悲慨的身世感,及亡国恨的这种飘荡无主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月痕休到深深处”,有一本介绍徐灿词作的书,取作了书名。
按照儒家伦理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国家政治是男性的责任和领域。但是徐灿诗词的突出之处是:用作品表明忠于明朝的政治立场和深沉情怀。
六、秋瑾
清末女英豪秋瑾,她的形象树立了中国女性争取解放的一座丰碑。她投身于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中,写过很多充满豪侠之气的作品。比如:剑歌、日本铃木文学士宝刀歌、红毛刀歌、吊吴烈士歌,宝刀歌,宝剑歌,宝剑诗等等。一看这些题目,真可谓是满目刀光剑影,一片豪情侠骨,真可称得上是中国女性文学作品中豪侠风格的最明显的代表。如《感怀》: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锥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作品胸襟的广阔,诗笔雄健,意志刚强,令无数血性男儿自愧不如。她的许多作品跨越了女性诗作的通常素材,而加入了20世纪初感时忧国的历史大叙事,从而也挑战了传统上认为女性诗作风格狭隘的偏见。
秋瑾作品还有两首《满江红》,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这种勃勃的英气和这种悲壮的精神,可以和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相媲美,称得上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七、当代女性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性,幸运地有了在各种领域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近几年来,在无数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女性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如航天领域,进入太空的有女性;在奔赴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对历史事件的表达,女性创作了很多的诗词作品,都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艺术水准。比如:山西杏花诗社王德珍,她的家族里许多人都是医生,逆行武汉一线,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她的心情和我们大家都不一样,因为有亲人在一线,她比我们更多一层情感在里面,担心、关注、希冀,无限真情。自然,她的作品,除了忧国忧民之外,还带着对亲人的担忧和牵挂,如《渔歌子·妯娌为八岁患儿治愈出院》:日日查房细语中,此情堪比母亲同。茶未顾,眼熬红。笑声终见与春融。
细节、场景,真情,都在里边。
又如《赠弟媳赵红霞二首》:一、身如弱柳志如钢,济世从来倾热肠。为使千家多笑语,今朝赴险又何妨。二、知危不惧请长缨,战疫当先一线行。瘦弱身躯存铁骨,坚强意志出真情。国家有难谁能躲,岁月无忧我去争。子亦同心夫亦励,高门巾帼树高旌。
笔底风骨,放吟襟怀,无限专情,自然流露。从古到今,中国的女性,从来都是家国情怀在心。她们既慷慨激昂、又婉转如水的柔情,那可比男性的胸襟和境界,是女性诗词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中国的文学发展史绝对不能忽视的。
作者笔名柳如烟,山西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杏花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
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