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初,各种消费积分的短信和电话“蜂拥而来”。然而“积分”的背后,不仅是消费陷阱,更容易误导消费。
沦为鸡肋的消费积分兑换
作为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消费积分,在被一以贯之使用后,没有带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消费实惠,如今越来越沦为了一种鸡肋,“积起来很难、看起来很美、换起来很鸡肋,”也往往被众多消费者所诟病。
今年元旦前后,太原兴华街某商城人气逐渐增多,为了吸引更多人气,每消费299元以上,单日单票的消费积分便可领取几根头绳或一把小指甲剪,记者看到很少有人去总柜台前领取。同样,太原的刘女士收到了某信用卡积分清零的短信通知。刘女士细算了一下,近5万元的消费积分,可兑换的消费积分,折合下来不到50元钱。把这消费积分换算一下,相当于每消费1000元只送1元钱。而兑换的积分商品,最普通的咖啡壶需13万积分,一本杂志需要10万积分,近5万的消费积分只能换些杯杯罐罐的。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对于消费者的大额消费,很难计入积分。一位银行信用卡业内人士透露,积分礼品价值的计算一般是按照刷卡额的0.25%—0.3%制定的。
藏有骗局的“积分清零”通知
消费积分常常是沦为鸡肋,一些消费积分看似诱人的背后,其实也藏有种种骗局。
今年元旦前,忻州的小崔就收到了“积分兑换空气炸锅”的短信通知。看到短信好像是运营商发来的,而且短信里的网址,与真实网址相似,在空气炸锅的巨大诱惑下,小崔没过多的怀疑,就用手机打开了网址。
在进入一个标题为“掌上营业厅”的页面后,该页面要求,小崔必须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交易密码预留手机和卡背后三位等信息。涉事不深的小崔在认真填写后,就进入了一“全国银联信用卡提额专用”的页面,在填写信息后,被要求下载安全控件(实际上是木马程序)。之后页面处于一直等待的状态。之后,小崔就收到多笔消费短信,提示自己的信用卡被消费了2239元。
事后,小崔向忻州公网网警反映。网警表示,小崔所遭遇的是电信网络诈骗。骗子通过基站伪装成电信运营商发送短信,诱导受害人填个人信息,并下载木马软件,从而实现盗刷受害人的信用卡。网警提示,凡是短信中有网址链接的,一定要注意识别,千万不能随意点击,有可能是木马病毒或是仿冒的钓鱼网站。
“+现金”积分兑换易造成误导
年末的消费积分兑换,大多以消费清零为噱头,“+现金”消费积分,看似可为消费者带来一种福利。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线上商城,不少商家在消费积分的福利上,先设定消费积分的不同层级,然后在使用中利用“+现金”来兑换消费积分的使用权限。对此,太原消协值班律师李佳鲜称,积分到底算什么,商家能否设置使用期限?事实上,积分制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为商家单方赠与,如果设置了交易条件,则可能构成合同,积分兑换为商家承诺,对其具有约束力,按照民法典和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商家应当履行承诺。
中消协就特别指出,“+现金”消费积分很容易误导消费。同时,中消协表示,国内主流的品牌方和经营者大部分均为利用积分进行无条件兑换商品或服务,若遇有通过补差价、需要结合现金等形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积分兑换活动,消费者一定要慎重消费,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以免“失分又蚀财”。
本报记者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