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零工市场是服务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零工就业的重要平台。2023年,我省将“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列入省政府2023年民生实事,高标准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
做好“小市场”服务“大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运城市是公益性零工市场全面建设的先行者。为适应就近务工、非全日制务工和临时性用工就业服务需求,运城市率先在盐湖区建设了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零工市场。市场内设有零工对接部、职业介绍窗口等“六部五窗口”,有架子工、砌砖工、管道工等待工区。引进智慧就业服务系统,精准匹配求职用工信息。
“没想到这么快,我昨天早上到零工市场咨询找工作,登记了基本信息,下午就接到通知让我次日早上集体乘车去上班。快要出发了,我们心情都非常激动,为运城零工市场有这样高效率的服务点赞。”日前,在运城零工市场外出务工人员张先生高兴地说。
据张先生介绍,他是经朋友介绍来到零工市场,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曾想结果让他“出乎意料”。“以前,我都是自己去市场上一家一家地找,费时费力还不稳定。现在我在零工市场做个登记,填上自己的就业意向,他们就帮我们匹配合适的岗位,主要是工资还有保障。”他说。
据记者了解,2020年9月,由运城市盐湖区政府设立、盐湖区人社局主导,山西联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运城分公司组织运营的全新综合就业服务平台——运城零工市场应运而生,成为山西省首家零工市场,并于去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运营几年来,运城零工市场从场地、平台、服务多方发力,创新性提供岗位供求、快速对接、职业培训等“全链条”就业服务,促进灵活务工人员就业增收,做好“小市场”服务“大民生”。
从“马路零工”到“零工市场”
在运城市中心城区,一说到建北桥,大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马路零工”。他们在马路边等活,提供急需的瓦工、水暖工、家政等服务,从清晨朝露未晞,到晚间星月相伴,为的是谋得一份谋生的活计。
一个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风物之美,也在于人文之美。如何为“马路零工”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温暖又有尊严地就业从业,运城市盐湖区人社局破解灵活就业人员“匹配难、吃住难、交通难”等实际问题,建立了运城零工市场。
据介绍,该市场推出“520”暖心服务,5元供应营养午餐、2元提供夜间休息室、0费用使用各种工具等。“运城零工市场”做法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运城零工市场推出的“520”服务“一语双关”,让更多的零工不再风餐露宿,在城里有个落脚的“家”。
根据零工工种类别,运城零工市场联系了市场上20余家培训机构,为零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设针对保洁、水暖、电工等市场需求率高的专业技能实操课程,帮助有需求的零工群体获得工作技能,提高零工就业能力。此外,零工市场设置了劳动维权窗口,为灵活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做好普法宣传、维权调解,引导用工方合法用工,帮助零工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让灵活就业人员实现精准就业是“必答题”,送上暖心服务,解决后顾之忧是“加分题”。运城零工市场致力于提供岗位供求、快速对接、职业培训、困难帮扶、劳动维权等“全链条”就业服务,保障零散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下,有活干、能挣钱”。
零工市场年底实现县县全覆盖
日前,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省人社厅日前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清单、建设暨评价标准清单、工作机制、抓落实流程图等,建设一批“政府所有、公益服务”的零工市场,确保年底实现县县全覆盖,广开就业门路,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
省人社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公益性零工市场将按照“政府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思路建设,通过完善场地设施、统一功能配置、强化建章立制、突出服务供给、推进信息化建设、实行规范管理等6项举措推进落实。综合考虑人口、地域等因素,省级安排资金对每县给予60万元—12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支持,分类规划150平方米—300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室内服务场所,配备专门的服务人员,明确服务事项,并由省级统一建设零工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满足零工对接的多样化需求。
全年将围绕建设规划、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信息支撑等4个方面15项指标推进建设、开展评估。省市县三级均将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机制、落实机制、督办机制,明确牵头职责、协同职责和属地责任,坚持挂图作战、按月调度进展,实行闭环管理、层层抓好落实。
我省明确,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管理,逐步推进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引导零工到公益性市场找活儿,切实发挥零工市场的最大效能。
本报记者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