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长城,历史悠久,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从现存资料看,阳泉最早的长城是修建于战国时期的中山国长城,较大规模修建的是明代长城,现存长城遗址遗迹大部分是明代长城的遗存。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西周末年,王权日衰,列国纷竞,诸侯扰攘,控关守土,割据封疆,中国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讨伐兼并,战事不断。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各国多在险要地段修筑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齐、楚、魏、燕、赵、中山国。中山国修筑的长城,地理位置便在中山国的西南部和赵国的交界处,而娘子关、固关正处在中山国的西南边塞,清乾隆年间平定籍进士、著名方志学家张佩芳在《平定州志》中就有过这样的论述:“长城历代有之,今固关、娘子关山下为长垣,随山屈曲,残堞犹存,疑即古长城也。史记赵世家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又肃侯十七年筑长城,刘伯庄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以地理稽之正当此处。然年世久远恐无复存。”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他2000年出版的专著《长城》中也有这样的论述:“《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位置在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五百多里。”
据明王士翘主编的《西关志》等文献记载,境内现存古长城即为内长城,其原址疑是多在中山长城和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缮和加固加长,总长约为200千米。此古长城多在高山深谷,峰锐坡陡处以险为城塞,不筑城墙,而在地势较低处和隘口筑城设关口,并驻兵防守。缘此,平定县境内娘子关、固关一线的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中山长城,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55年。
经考查,阳泉市境内长城遗址属明代长城(《山西省明长城调查报告》)。据2019年《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平定县明代长城墙体24段,总长14315.45米;关堡2座(娘子关、固关各一座);单体建筑共45座,其中敌台19座、马面一座,烽火台23座、关门2座;相关遗存5座(处),其中居住址或居住址群4座,采石场一处。平定县明长城墙体大致沿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山体从南向北延伸。盂县明代长城墙体26段,总长8763.68米;单体建筑12座,其中敌台4座,马面1座,烽火台7座;相关遗存2座(处),其中居住址1座,居住址群1处。大致沿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山体从东南向西北延伸,绝大多数地处两省交界处,墙体为石墙和山险两类。郊区烽火台4座。
综观阳泉长城,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内涵深邃,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防御、政治、经济、民族交融、文化趋同、交通通讯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它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军事学、军事工程学、民族学、地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其意义和特点基本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长城对阳泉经济开发、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阳泉各代长城,反映了中国以及阳泉历史风云变幻的实体,它不仅是各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各代修筑长城的传统意识。其特点是,他们都把长城视为边塞,长城以外是藩属,是边裔,两者管辖地区统治制度不同,却同在一个疆域之中,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却不是国界。长城是和平安定的屏障,不是割断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铁壁。阳泉长城,对保卫阳泉人民的和平、安定,促进长城地带民族经济开发,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都有着重大历史作用。
二、长城不只是完备的防御体系,也是组织严密、机动灵活的管理体系。从阳泉长城看,它不是简单孤立的城墙线状排列,它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军事重镇、关城、险口有机结合,并沿线设障、堡、敌台、烽,互为犄角,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后来又发展成为防区的平时战备和战时用兵,农耕生产与戍守防卫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一兵多用,劳武结合,生产、生活、战斗三位一体,把防线内外的行政管理和军事分区控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组织严密、机动灵活的管理体系。所以,在拱卫阳泉人民的和平、安定,保障阳泉农耕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野蛮杀掠,都起到了重要防御作用。
三、长城不只是军事防御工程,也还是商贸互市、文明互通的桥梁。长城不只是军事防御工程,也还是商贸互市、文明互通的桥梁。它对于促进长城地带的经济开发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拿娘子关、固关长城来说吧,要充分发挥长城御敌的功能,就必须解决好守边将士军备给养的供应问题,这样才能保持其将士的旺盛战斗力。
四、长城提供了一个多民族共同交流和聚集的场所。阳泉境内长城地带历来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就娘子关地区,就有彝族、苗族、水族、穿青族、蒙古族、侗族等7个少数民族。他们在这一地带生活、开拓和创业。在长城地带居住的各民族群众,有的是随着本民族首领入住而定居下来的;有的是被安置在长城内外居住的降众;有的是边境贸易的经管者。他们没有因为长城而割断了民族长期互相依存,互相交流的联系。尤其明清以来,由于长城关口设在交通要冲上,所以在关口附近增修了城堡、驿站、旅舍等设施,为往来各族商旅提供方便,形成了民族间双向经济贸易市场。这样长城地带就成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对促进民族间交流、大融合、大团结和文化趋同起到了纽带作用。正如作家韩素音所说:“不能把长城只了解为阻防外侵者的壁垒,它同时又是一条河流,是团结许多民族背景的河流,并且向他们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和聚集的场所。”
五、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爱国主义的丰碑。阳泉长城,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了保卫华北、保卫中国、打击日寇的主要战场。1940年,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就是在长城脚下开展的。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胜利,都是在“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民族精神鼓舞下,顽强不屈,浴血奋战而取得的。长城成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丰碑,成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精神支柱。
六、长城蕴藏着深厚的美学理念,是开展旅游的巨大资源。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长城却是充满生命节奏、运动着的线体。它忽而跃上高峰,忽而潜入谷底,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绵延千里,宛若游龙。长城的巧夺天工的建筑伟与奇、美如画的自然结合的非常和谐,统一而又流畅。随着升腾、曲直、伸展的山势,在峪间峡口,建造天塞,扼险制要;在高山深谷建造城塞屏障,“用险制塞”雄者更雄,险者更险。关隘塞城风格各异,个性独具、各显风采。在固关建造的敌楼,错落耸立在群山高峰之巅,敌楼之间用起伏的墙体连接,敌楼巍峨高耸、城墙宽厚、平远相互辉映,像五线谱上跳跃的强弱的音符跌宕起伏的节奏,震撼心灵。长城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感染着历代许多艺术家、文学家、诗人为之讴歌,为之挥毫,阳泉长城诗词、绘画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长城地带是民间文学的沃土,长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是旅游资源巨大的财富。
七、明长城娘子关段是阳泉长城乃至中国明代长城的精华汇集地段。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平定县新关村,史称井陉口西出之门,为先秦九塞、太行八陉之西口,是第一批国家级长城的重要点段。此长城在修筑时吸收了两千多年来各代修筑长城建造特点,并经过多次改进和创新,筑成了烽喉相望、敌台林立、用险制塞、纵深梯次、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巨大军事防御体系,尤其固关南北两端延绵百里的古长城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石砌长城。它把雄关、隘口、敌楼、关城、墩台、营城、卫所、烽燧、驿路等多种防御设施连成一气,造就了一项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它是一个综合体的建筑物,有墙体,有关门,有水门,有瓮城,有敌台,有烽燧,有校场,有衙门,既是防御前线的阵地,也是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既是军事设施,又是商务关口,构成了有效的拱卫京师。这段明代长城,极富特点,是精华汇集的地段。
长城象征着意志、勇气和力量,这种精神将进一步转化为阳泉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精神在民族危难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在新时代将不断地推动着阳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崔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