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军人,现供职于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郑建军以快写著称,业余时间研究《水浒传》。现在,当我手捧郑建军先生的新书《水浒笔记》,很是期待,期待建军兄第九部专著的精彩。
《水浒传》,应该说国人都很熟悉,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没有多少人没读过。可以说,在说汉语的世界里,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非常多的人能够绘声绘色地给您讲解一番其中的很多故事,甚至滔滔不绝,很多人还能够达到说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步。说妇孺皆知,也许尚嫌不足。说耳熟能详,应该比较中肯。
但是,能够反复通读、反复咀嚼,在钻研的基础上,详详细细的解构,并洋洋洒洒写出25万字读书笔记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做到这个程度,对于专门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不难,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却极其不易。
郑建军谦虚地把本书定名为《水浒笔记》,我想还是不足以准确概括书中所涉及、所涵盖的内容的。
《水浒笔记》分了五个专题,水泊梁山杂论50篇,水浒人物杂评51篇,水浒创作杂说10篇,水浒旧文杂收19篇,水浒相关杂补9篇。不含序、跋、后记等文字,长短139篇,凡25万字。篇篇独立成章,章章相连成卷,篇章浑然一体,把《水浒传》翻了个底儿朝天。
说底儿朝天,也许略有些过。但,从一个普通读者眼里,从一个自认为也读过几遍《水浒传》,对水浒人物也较多熟悉的读者来说,这种感受还是由衷的。
建军很谦虚,在序跋中反复谦言。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的又有新的不同。一是他客观的谦虚,恰到好处,不妄自菲薄。也不刻意贬低。二是他良好的工作生活态度。人常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看到了他合理的精力分配。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之外,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了阅读、思考和写作上。三是其思考由表及里。他的阅读不是泛泛的,在对原著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延展阅读和考证,以及较深入的思考。四是其阅读思考的独特性。有人曾经讲过把厚书读薄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验证。他把天罡地煞内外的梁山好汉,从时间、空间、存在的角度进行了反复的考证、甄别、梳理,一并纳入了思考。五是其文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却抓人眼球。看了之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细细读来,无论杂说、杂记、杂论、杂评、杂收、杂补,每一篇都深刻地加入了他自己的思考。篇章不长,思想性、哲理性、社会性、人伦意义,及对历史、现实的思考都鞭辟入里、有血有肉、有感有悟。很有些少时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1958年版的《古今中外敢想敢干的人们》的感觉。
不愧是法律工作者,在《水浒与法》中,他一针见血,直抒胸臆:一部《水浒传》令“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刑要及大夫、礼应达庶人”通通成为空话、假话与虚话,连句客套话都算不上。对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的种种行径,他概括为“重文抑武、戍卫失法”。对于泼皮高俅“小人得志”后的种种行径,他归纳为“官大一级,以权压法”。对于武大一事,归结为官府“明目张胆,徇私枉法”。对于梁山众好汉因了种种不平、无奈之下的举义,则定性为“揭竿而起,无天无法”。对于宋公明一心只为招安、“一人封荫、光耀门庭”思想、作为定义为“愚忠报国、陈规陋法”。凡此种种,建军兄逐一梳理、分类解析,入木三分。
对于“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护下,柴家所遭受一系列不堪的认知,他明确的说出了“愚弄羞辱”“嘲笑打脸”。对于牢城营之中的肮脏之事,牢狱之灾、之债、之在、之贼、之宰、之宅的透析,鞭辟入里,引申出了对现在的正当防卫问题的思考。对于宋阎、武潘、病关索与潘巧云、武都头与张玉兰、林教头与娘子、卢俊义与娘子等不对等婚姻引出的一系列灾祸,他审视了古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智慧。对于一系列的“栽赃之恨”“水浒世界”“审美之辩”“无用之用”“正邪之间”“侥幸之祸”“世道艰辛”“贪欲之害”“复议招安”“祸福转换”“历史周期”等,也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仅于水浒而言水浒,更是于大的历史视角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揭示,剖析了其中身为导演的高俅等人,思考了著书人背后的历史帷幕。
对于水浒人物,郑建军亦有独特的解析。好汉悲歌、英雄末路、巾帼哀叹等,在于醒悟世人。高俅这厮、四大贼臣、病民蛊国等,在于提醒识人用人。时迁此人、林冲反思、人财之荐、人性之陋、惦记之害等,在于告诉人们人贵自知、厚德载物。分析、解析之余,还不忘深思“因为太多的人,凭自律根本就做不到,才被迫产生他律——律法”。对于因惧惮各股势力存在的威胁,宋江等人有意识、有谋划、有步骤的各种手段洗牌,更是上升到了梁山也是社会的层面去思考。要达到招安的目的,要形成一边倒的优势,宋江等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更是对宋江、晁盖、林冲、武松、燕青、杨志、董平、朱武、张清、张顺、花荣、白胜、李逵、蔡氏兄弟、三飞组合、牛儿、戴宗等等一众人物进行了归纳、分类、解析。并通过对人物的解析,对梁山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件、变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检视,对不同时期梁山的境遇进行的思考和解构。
“取于有实而不落俗套,虚中借史提味,实中假虚构升华”,也是郑建军对《水浒传》考证、思考后的整体理解。纵观书中所思所想,不难看出,其对《水浒传》所读、所言、所思之深。比如,对照相应的历史书籍寻其踪迹。比如,广览典籍考证其与同期历史的交叉,与史实的契合度。以此考证其中诸多大的历史轨迹,及书中所构建的故事情节的情况,从中寻找、研究历史与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考证了施耐庵、罗贯中师徒的作为、思想及对历史、现实的思考与启发,并对师徒两人的生平进行了探究。考究两人曾为张士诚的军师、幕僚的身份,为能写出这样宏大、有思想性、历史性,能够流传、能成为四大名著的现实支撑。
建军兄探究其诸多场景的移步换景,溯源于两宋到元末明初历四百年的四五百次民间举义。对照、思考、转化、嫁接这些历史现实和战斗战争案例,思考其作品的生动性、可读性,也做出了一些对四大名著的基本认知分析。包括,借梦境与天神对接,借相像与超能相连,借幻术与玄学接轨,把《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举义高度艺术化为《水浒传》的创举。
其创作拾遗、创作展示,也都有不少独到之处。
在他的书中,还能看到不少新的发现。如,水浒名将多出自北宋名将、后遁入空门的大师谭正芳之门,孙立、宗泽、周侗,卢俊义、林冲、史文恭、武松都是同门。又有林鲁武联盟之解。
建军兄讲得好,“创作不是买白菜,可以信手拿来,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这句话,无论对他,对《水浒传》,对其他人,我想,都是适用的。
《水浒笔记》内容很多、史料浩瀚,作为读者,虽酣读、尽兴了,却无法穷尽其意,只能粗略记下一二。读罢,惟有敬意。
作者:山西省农业银行 李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