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廉洁为基。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灵石县王禹乡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创建示范标杆村、打造廉政长廊、修订村规民约、健全四会组织、完善三务公开等方式开展“清廉村居”建设,以移风易俗推进风清气正,绘就美丽乡村“清廉”画卷。
现年72岁的原锁兰是王禹乡洪土村村民,前段时间她的老伴因病去世。老伴在世时,需长期吃药,加之家中还有3个未成家的儿子,其中一个因自闭无法正常生活工作,这一切已经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在老伴去世后,原锁兰既想为老伴风光安置后事,但又面临手头拮据,需要外借的困境。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洪土村“两委”干部主动上门,为其讲解村里的红白理事制度,及时打消了原锁兰借钱办事的念头,随后还组织村里的劳力,帮她顺顺利利地将老伴的身后事办妥。
原锁兰说:“这次的事办得挺好的,在村里干部的协助下,给省了好几千。”
像原锁兰家庭这样的例子只是洪土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加快“清廉村居”建设的一个缩影。村干部的及时主动作为,既帮助村民减轻了负担,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收获了民心。多年来,洪土村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抵制大操大办,整治陈规陋习,在红白理事制度的基础上继续修订了村规民约,并借去年全乡五域综合治理活动的契机,将村里1200平方米的废旧宅基地改造成晾晒场,既可在收获季节为农作物晾晒提供场地,也为全村红白事办理提供了一个固定场所,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灵石县王禹乡洪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任昭龙说:“我们村的红白理事会从2015年制度上墙以后一直执行到现在,执行的挺好,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执行,比如党员干部在城里过事的每桌不能超过300元,村里过事的普通老百姓或是党员干部每桌不能超过150元,丧事花圈数量不能超过10个,喜事用小车辆不能超过6辆。今后,我们将结合‘清廉村居’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将红白理事制度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引导村民养成节约办事的良好习惯,真正为老百姓减负,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洪土村只是王禹乡通过移风易俗助推“清廉村居”建设的示范标杆村之一。现在,漫步王禹乡各村,红色长廊、廉政广场、善行义举榜、最美新乡贤、文明家庭、美丽人家等宣传栏映入眼帘。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制度不仅挂在墙上,更落实在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当中。
王禹乡王禹村村民翟建芳说:“以前,在家里闲着,不是打扑克就是打麻将,近几年,乡里、村里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还组织了几场大型文艺活动,我们也深受感染,就自发组织了一支文艺队伍,在闲暇之余出来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王禹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结合“清廉村居”创建工作,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为特色,创建王禹、洪土、赵家沟三个示范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广播、标语、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大力宣传有关清廉文化、婚丧改革的法律法规,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一般事不办。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各类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注重精神建设,倡导清廉家风,深化移风易俗。
灵石县王禹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琴说:“我们将始终秉持清廉初心,打造工作样板,抓好辐射带动,让清廉文化深入人心,着力建设清廉、清正生态系统,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美丽乡村提质增效,真正使文明新风在王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郭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