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
2023年4月7日,山西省法学会法治媒体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媒体法治理论实践研讨会在太原召开,省城和驻晋媒体约80人见证了这一盛况。山西市场导报总编辑韩锡璋、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芙蓉应邀作了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媒体同仁和上级领导:
大家上午好!
人间四月,芳菲不尽。俗话说,久闻不觉香。但是,承蒙山西省法学会法治媒体研究会组织者的抬爱,让我谈谈媒体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面对这一话题,因其老生常谈,加之当下的媒体与十年前的语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实在是无力为之。但由于我是一个从业30年的新闻工作者,加之目前手头还耕耘并管理着一份办了32年的报纸,其中包括一份走过15个年头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小小影响力的法院文化周刊,所以我就结合办报实践向大家汇报一下编裁剪辑的过程,权当引玉之砖。丰富多彩的篇章还需要众志合力,在法治媒体这片仍待继续开垦的土地上收获些硕果。
众所周知,媒体的诸多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弘扬正气,引领新风;另一功能便是针对一些负面问题予以针砭,让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在阳光下认祖归宗。从而使负能量变成正能量。但是,今天的媒体(包括法治媒体),所谓的“监督”已基本停滞。我们的主旋律就是正确引导,在新时代讴歌新人新事新变化。特别是在法治的话题里因常有这样那样的“敏感”事物,不论是身边的离奇故事,还是反思历史法治事件,常因有形与无形的壁垒让你望而止步。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如何体现应尽的责任?又怎样才能刷一下媒体自身的存在感呢?下面就以我从业的报纸为例,简述一下(而不是论述)。
我所供职的山西市场导报是由1991年山西省工商局委托太原市工商局主办的三晋工商报和1994年山西省工商局主管主办的山西工商报整合而成。2001年更名为山西市场导报,2004年从山西省工商局机关报划转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同时划归的还有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娘家”变了但职能和情怀依旧是初心永驻。岁月无声,沧桑有情。今天的日报集团这一称谓也成为一段告别了的历史,报业由事业编变成企业编,报社今天已被称作“公司”。但工作的属性不变,我们仍然是山西日报旗下一员,历经风霜雨雪而顽强生存,甚至可以说是为续命挣扎,今已32年矣!
回望那个时代可谓报业群雄争霸。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火热节拍,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竞相茁壮。当时的国家工商局还不叫总局,像其它系统一样,这个系统从上到下拥有多种紧贴职能的报刊(尽管大多无国内正式刊号)也破茧而出。仅以山西为例,太原市工商局办了三晋工商报,大同市工商局办了大同工商报,运城地区工商局办了河东工商报,临汾地区工商局办了市场消费报(实质是侯马市工商局主办,因为侯马当时号称华北地区旱码头,市场繁荣程度在全国也叫得响当当)。
报社走过32年的坎坷途程!32年是真正的而立之年!
她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口号中应运而生。但由于最早的身份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主办,所以业内外一直把她当作“行业报”。其实这张报纸的行业特质远没有那么明显,它在弘扬法治、人文传播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有时还先声夺人。
时间追溯到10年前,我们的报纸因内容较丰富,监督较有力度,给广大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那时全国的媒体从纸质的到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都有一席之地,有的还做足了功夫,对社会良性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全国庞大的新闻大军中,偶尔出现一些所谓的假记者假新闻以及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怪状,那也是支流中的支流,绝非主流。任何事物都不应该片面曲解,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多年来关注并在法治领域采写过不少新闻事件,有过风雨坎坷,有过阳光明媚。这中间也结识了一些这方天地的志同道合者,因而,当日历掀到2009年3月时,我们报社和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办了一份法院文化周刊。这个周刊当时在全国业界也属于开风气之先,因而备受法律人的关注。从2009年到2016年双方属于紧密型合作,从2017年起,因财政支出等因素,变成了报社和太原中院及省高院的松散型合作。不管怎样,多年的浸淫,使这份报纸辐射面越来越广。
从报社的角度讲,和这么一个比较大的平台合作有利于提升报纸知名度。从中院来说,拥有了一个反映其工作动态的类似于“机关报”可尽情呈现法院工作的平台也是一件新生事物。由于我是一名典型的诗文爱好者,在和法院人面对面或者未谋面的交往沟通中,感觉并领教了这支队伍中的好多人笔力不凡,人文情怀浓厚。因此,在当时中院主要领导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下,我及这支小团队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张报纸办出些特色来。
因为我们的主报从名称到定位,注定是干巴巴的,无法给读者烹制活色生香的美餐。现在,如能打造出一份文化气息浓郁且眺望法苑文苑风景线的报纸,岂不是破窗开新路,多方皆受益呢?!
从第一张喷着油墨馨香的报纸与读者深情相拥至今,我为报纸拟的刊训:“激情碰撞文化,诗意表述法治”每期都出现在报纸的显眼处。
训词不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口上,它要在现实中交卷。
这是一种无声的压力和召唤,它激励和鞭策我们要不懈地行稳致远。既要在烟火气里抚摸柴米油盐,还要开拓属于法苑百草园的诗意和远方。
当然,为顺应大形势的要求,我们的原创作品不做具体的牵涉具体违法事件的批评稿。有些有太强针对性的法律点评、案例咨询类的也尽量回避。记者也不参与官方认定的所谓负面敏感内容的采写。我们恐怕有一点风吹草动便使这个团队抽筋折骨,元气不再。但博采众长,别开生面的、持续不断的以法治文化为立足点的内容一直给广大读者奉以趣味、风味、鲜味、韵味……
比如,我们开了一个专栏叫“法治驿站上的那人那事”。撰写者是北大法学院毕业的从事审判工作的高材生法官任生林先生。法治驿站上的远古人物,因其身份不同但本身博学广识,有的还是划时代的先驱。但普通读者,甚或手握法槌的从高等名校走出的法官也鲜有知道此君恰恰是法界风云人物。而现在,我们的报纸加上近年来兴起的多类新媒体向你呈现了这一法治人文景观,给你带来一连串惊艳、思索,因为一个个方块字的与众不同,使你重新打量日益式微的纸媒。
像一遵正法的司马光、三十年才定型的《大明律》、助力“一条鞭法”改革的王国光、何荣祖与元律、化合中西的梁启超、“不住故常而日新”的谭嗣同、明朝李福达谋逆案折射出的时代悲剧、因法便民的苏东坡、中国法医学的鼻祖宋慈、法形儒质的王安石、主张变法革新的程颢、贾充与晋律、高颎与《开皇律》、法术势结合的韩非子、集封建法律之大成者《大清律例》、同为执法官,一朝两成龙的两个良吏于成龙、秉承物竞天择的法治观的严复、钟情于善法良俗的章太炎……这些彪炳史册的法治人物好多是大文豪或当朝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他们作为法学家的身份却不为众人所知……
再比如,我们特约山西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宪法学博士、原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长、《水浒》研究专家郭相宏教授撰写过多篇文章,篇篇吸引读者眼球且能引起共鸣。不论是省内还是省外法院的文友,他们大都肩挑要职,工作本就繁忙,但他们一如既往无偿赐稿赐教,他们是我们真正的播种机、扬声器……
还有山西省高院原院长、年届八旬的李玉瑧先生,在法院院长的官衔之外,其实是一位大诗人、大作家、大书法家兼金石专家。尽管其著作等身,但没有这张报纸十几年来对其诗文的辐射,相信知其这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者恐怕是小众而非大众。
还有,出生于1976年的原军中十大博主之一、现供职于山西高院政治部的郑建军先生,同样是《水浒》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年纪轻轻在工作之余已出版8本书,他作为我们的专栏作家也为报纸造势不小……
斯时斯地,编者和读者真正实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
工匠精神永存。
崇道务本,粗而不笨。敬人爱己,苦砺至臻。
想一想吧,在这样一个难以静谧的现实中,尚有这样不小的一簇文友用行动呵护这块诗意与远方,我们打心眼里聊以自慰。
我们作为文字搬运工搬对了地方,遇见了知音,获得了美誉。
我深信内容永远为王。如同名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便是优质学生一样。
我们报纸开辟了一个栏目——悦读茶坊。
为了让读者大开眼界,我们在浩瀚无涯的文坛和法治天地,寻觅那些非专业的诗文大家。此举还比较奏效。像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先生、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先生、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中国光大集团原董事长唐双宁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先生,这些身份显赫的人物,有几个局外人见识过他们的诗文?他们因所处的平台不同,专业不同,写出来的诗文也独领风骚,静而不哗,不像时下少数所谓的“诗人作家”那样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因为说法治文化,在此选三首民法学泰斗江平的诗词和纪宝成的一首词。现在我在这里给大家脱稿背诵一下:
忆秦娥
难割爱,黄斑旧纸吐磊块。
吐磊块,时光已非,鸿爪犹在。
人生未必尽华盖,坦途仍需多豪迈。
多豪迈,岁月已老,诗情难再!
临江仙·悲歌
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
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
翻云覆雨人间事,过耳过目无穷。
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
六十抒怀
残肢逆遇未曾摧,乌纱抛却田园归。
宠辱应似花开落,忧国何分位尊卑。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峰壑梦中飞。
长夜寒冬无声处,信有大地响惊雷。
2000年12月世界百所著名法学院院长论坛开幕式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校长纪宝成填了这样一首词——
唐多令·世界一流法学论坛
豪气满胸膛,神怡大会堂。放华灯、一派辉煌。
宾客五洲携手共,人济济,喜洋洋。
热烈掌声长,欢声笑语扬。诸家言、精彩非常。
世界一流法学会,堪无比,尽风光。
这个栏目已坚持了十多年,今天说它是我们的名牌栏目或重磅栏目,一点也不夸张。
与此同时,我们在发掘拓展法治文化中牢记深耕细作。其编选视角不拘泥于本土法院,而是走出娘子关,跨出法院外。大学法学院,司法系统里的那些同道中有此雅兴者,都是我们拥抱的文朋墨友。十余年来,我们言人所未言之声,刊人所未见之诗文,好多跨界作者身份显赫,笔下的文字令人震撼,这样的编选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作者仅省外法院,就有大约百位文化品位颇高的法官为我们无偿赐稿,有的还征订甚或通过自己的人脉推荐我们的报纸。这对身处不太受外界瞩目的山西,一张小小报纸有如此高质量的粉丝,无异于雪中送炭加锦上添花!湖北一位未谋面的女法官还专门撰文称:“爱上太原,因了一报一台”。这个一报就是指我们这张报纸。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情怀需要有一定的实力支撑。办文化周刊自身首先得有点这方面的素养。苏东坡有句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把它改成“诗文在胸胆气豪,山顶敢言明月小。”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身处法治媒体但不应局限于法治时空。我们的视野要宏大一些,在法治的土壤上多种植一些“农作物”使之百草丰茂,芳香四溢。唯有更多读者和有影响力的作者用行动关注你的载体,你才能感知什么叫甘霖雨露,什么叫润物无声,什么叫只问耕耘不问收,沙漠也能变绿洲……
我这已经跑题,不是论述,而是简述。总之,在我们山西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对于被逐渐淡化的媒体从业人员是一件大好事。相信新时代法治中国的印迹中,我们的努力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唯其如此,才“不负时代不负卿”!
我实在是才疏学浅,无话可说,更不敢班门弄斧,但“年老初识个中味,为赋新词不言愁”。
让我们今后相携相敬,共勉前行,在法治媒体的苍穹下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再次感谢主办方的抬爱,以上漫无边际的拉杂乱弹,如有不妥不当之处,敬请人才济济,各怀绝技的同行批评赐教。
作者系山西市场导报总编辑 韩锡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