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副刊

县委书记注重的耕读文化

——以盂县鹤山村门楼为例

  •   

    门楣与门楼

      我喜欢父亲关于门楣的提法。每次说起门楣,总是在父亲情绪低落或者伤感的时候,他端坐在黑暗中,夜色模糊了他的脸庞与神情。父亲说,门楣是属于男人的。支撑不起门楣的,就不能算作男人。我听不懂父亲所说的,只好在黑暗中朝着我们家的屋檐之上打量,空洞、苍白,只有斑驳的泥土在檐雀的惊动下,发出簌簌的声响。
      父亲说门楣应该在那儿,可是我们家的门楣,只在男人的心中,来自泥土,但它不是土质的、木质的;是铁打、火烧的,是血质的、骨质的。按照父亲的说法,村里每家都是有门楣的。即使一些房屋建筑看上去根本就看不到门楣,但那门楣也是一定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更多的门楣,沿着茅草或者横梁,隐遁于整个屋子上了。
      韩军前、李元平是鹤山门楼的倡建者。在他们心里,鹤山村这三个字,早已融入到血脉。他们认为,鹤山村这三个字,应该由隐性走入显性。上社镇,是盂县最大的乡镇,沿上社村向东,人们习惯叫鹤山沟。而以鹤山村命名的乡村,就应该把自己的名字书写在村口。
      韩军前在省城太原做冷链存储运输生意,谈到村里的门楣,一脸的严肃、沉重与神圣。作为公司的老总,他知道一个品牌的隐性与显性影响。作为从农村走出去的鹤山人,更明白门楣的巨大隐喻与作用。
      李元平,他的家乡随笔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岁月乡愁。现实的力量是强大的,它面向历史和当下,这里不仅包括民风、民俗以及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门楣是什么,门楣文化,在这个时代,依然有着时代所延伸的激励、教化、传播及文化整合价值。
      韩军前、李元平协商,要在村口,筹建一座有着当代意义的门楼。

    从门楣到门楼

      韩军前提出,门楼的资金全部由他自掏腰包,李元平负责具体实施。但是村里人不答应,集体的事情,不能一个人办。多参与一个人,意义与价值就会有所不同。按照程序,韩军前、李元平,把众人商量的意愿,跟村委会作了详细报告,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村“两委”决议,最后做出了修建门楼的决定。
      资金方面,韩军前托底,出大头。意思是,看集资情况,资金的缺口不管多大,都由他托底补齐。运营方面,李元平牵头,大家商量,修建门楼的审批、位置、大小与样式。有具体意向后,韩军前、李元平多方联系,最后选择了山东省嘉祥盛立石业有限公司,通过你来我往、讲价议价、多方交涉,商定了门楼的价格、样式与具体施工细节。
      村委会在鹤山家园,鹤山村民群,发出鹤山门楼修建的包括倡议书、公示、捐款、方案等内容在内的文字信息,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回应,大家热情很高,他们觉得,韩军前、李元平,就是他们的代言人,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赵云峰、马玉隆题写楹联

      鹤山门楼的征联活动,阳泉范围内包括阳泉市文联群、阳泉市诗词曲学会群、盂县作家群、盂县诗词楹联学会群,响应的很多,其中很多文化名人,在全国都很知名。县文联、县作协的李彦青主席,县作协的薛志华副主席把关征集。
      另一方面,李元平、张文艺与我,也在自己的熟识文化圈内,寻找书法家,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把能征集到的优秀楹联,都写成书法作品。除门楼采用外,还能留存下来,作为珍贵的文化活动资料向外人展示,最后鹤山文集成书的时候,还能收藏发表。
      赵云峰、宋少强、李彦青、薛志华、崔亮云、侯宏亮等50余文化名人积极参与了楹联的撰写;刘宏伟、吕青林、宋树德,刘政群,周先宝,李晓鹏等几十名书法家,用不同字体书写,场面宏大热烈。
      鹤舞皋原迎客座;山呈笔架拱文昌。
      这是国学大师、百岁老人赵云峰为鹤山村题写的门楼楹联。他题写的楹联,从正面印合了鹤山村的地形地貌。鹤山村,是有名的教师村,楹联也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村中文人辈出的景象。他的楹联作品,打动了众人。大家决定,门楼正面采用。
      秀邑图开呈瑞象
      才贤辈出集徽音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原上社公社书记马玉隆题写的楹联。大家觉得,这副楹联应该刻在门楼的背面。上联的意思是,秀美的村庄展现出一幅幅风景图案,充满瑞气祥气!下联的意思是,鹤山村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佳音不断。

    梁书记心目中的门楼与耕读文化传承

      门楼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和象征物,是村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乡村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见证者,它促进了群体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盂县县委书记梁海昌非常重视文创工作,他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鹤山村门楼的竣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打造一张乡村文化名片。
      梁海昌说,文化的演进,从来都是一个“继往”而“开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整合融通的过程。没有对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与整合,就难以开拓光辉灿烂的未来;缺少对未来的瞻望,世俗的传统就成了僵化之物。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与时俱进,整合乡村文化的多重价值,以此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李东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04期

    • 第2023-03-30期

    • 第2023-03-28期

    • 第2023-03-23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