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世界读书日·专稿

跨界诗人诗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世情

——在“士君读书会”上的分享

  •   

    编者按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似。”“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出自纪晓岚和陆游笔下形容读书的清词丽句,相信知其者甚多。2023年4月22日,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山西市场导报总编辑韩锡璋应士君读书会创办人、著名诗人徐建宏邀请,在该会第24次讲座上做了《跨界诗人诗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世情》的分享。
      士君读书会是山西省城一个较高端纯正的文化群,目前有400多名微友组成。每期确定一个话题,深受业界乃至更广范围的文朋诗友关注。韩锡璋分享的内容约12000字,因版面有限,在这里保留2/3,在讲座上分享厉以宁诗词27首,这里保留13首;江平10首,保留6首;纪宝成的由3首留1首;胡乔木的由11首留4首。

      承蒙徐总抬爱,让我误跌误撞进入这么一个400多人的文化大群。我第一次在灵岩茶空间参加此会是2022年10月29日,听杜天生先生讲《金瓶梅》;第二次是2023年2月18日,听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李永福先生讲晋商文化与创业版图;第三次是听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著名诗人郭志清先生讲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书、领略过的风景和人生感悟;第四次是4月15日听一直为文友无偿提供优雅场所的灵岩茶空间的主人讲茶文化的相关话题,凡我参加的活动我都在朋友圈分享,我的近5000个微友遍布全国,且大都有一定的身份。因而每分享一次其影响比过去县里面办的一张报纸的读者估计要多。
      我本人出身草根,深知自己是一株不被人重视的小草。但我常提醒自己“人丑就要多读书”,尽管我在耕读过程中从未遇见颜如玉,更没有搭起黄金屋,但我一直践行这样的共识“常树凌云志,苦修揽月功”。我的微信头像下面更是写着这样的待人处世信条:“布衣暖,菜根香,诗酒滋味长”“及凌云处尚虚心”。
      由此,也就开启了我的诗文爱好之旅。
      我所供职的山西市场导报是由1991年山西省工商局委托太原市工商局主办的三晋工商报和1994年山西省工商局主管主办的山西工商报整合而成。2001年更名为山西市场导报,2004年从山西省工商局机关报划转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同时划归的还有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娘家”变了,但职能和情怀依旧是初心永驻。岁月无声,沧桑有情。今天的日报集团这一称谓也成为一段告别了的历史,报业由事业编变成企业编,报社今天已被称作“公司”。但工作的属性不变,我们仍然是山西日报旗下一员,历经风霜雨雪而顽强生存,甚至可以说是为续命挣扎,今已32年矣!
      我们的读书会每期一个主题,这次我与大家分享的是跨界诗人诗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世情,笼统地说可称为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些如群星璀璨的古往今来的大诗人已载入史册,植入并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如同星辰和大海一样的人和诗,我在这里不作赘语。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当下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因其身份特殊,他们的诗作却鲜为人知。比如刚逝世的江泽民,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厉以宁。
      另外,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中国光大集团原董事长唐双宁。还有已经辞世的人民日报原总编辑邓拓、范敬宜,他们的诗文因被自身的官衔和光环所遮掩,他们的视野、格局、所处的平台因与凡人不同,所以诗文也别有风采和精彩。比如季羡林写过一篇《泰山赋》就蛮好。因此,我利用这个场所接下来与大家分享。我的原则大体是这样;不做课件,不翻阅资料,不做过多的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点评,主要是将记忆的库存拿出一些来品味共享……
      大约20年前,那时的网络不像现在这样包罗万象,一指点便如探囊取物。我一直喜欢纸质的书报杂志。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厉以宁先生的文章,四个小标题大致是这样:
      学生厉以宁,书生厉以宁,先生厉以宁,诗人厉以宁。文中选了几首厉以宁的词和诗,看后一下便使我成了厉以宁的“诗粉”。作为大经济学家,写出的诗词通俗易懂又哲理满满。从此我便在书店里寻找厉的诗集,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们和法院合办了一份文化周刊后又摘要选发了几期,让广大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厉以宁的诗词没有空洞无物的口号,每一首都是小切口折射大主题,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比如,发表的一首《长相思·别母亲赴长沙。搭小船离沅陵赴长沙参加高考,母亲带以平弟(时年六岁)到中南门码头送行》
      早盼晴,午盼晴,诚意盼来暮雨停,送儿远道行。
      左叮咛,右叮咛,今古江流有浊清,铭心慈母情。
      两地分居时写的《唐多令·无题》和《中秋》
      《唐多令·无题》
      寂寞度黄昏,独居深闭门,
      醒来时、好梦无痕,
      影似惊鸿归又去,
      分两地,怕逢春。
      窗外数星辰,
      花香正袭人,
      小园红、难免风尘,
      可惜天公无爱意,
      狂雨过,落缤纷。
      《中秋》
      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
      邻家夫妇团圆夜,正是门前盼信时。
      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
      几回搁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
      还有给妻子何玉春画的冬梅图题诗
      不与群芳争短长,冰清玉洁自幽香。
      花坛榜首非钦定,谁敢雪中淡试妆?
      在这里我又想起一首类似的无名诗也极好,可和这首相映成趣:
      愿做深谷一幽兰,不与群芳争娇艳。
      年年岁岁花开日,暗洒清香留人间。
      厉以宁写过10首关于山西的诗,在此选一首《唐多令·恒山悬空寺》
      山寺正悬空,云飘北岳峰。
      望飞花,八面来风。
      钟鼓千年仍屹立,
      经盛夏,历寒冬。
      怀古阁楼中,悠悠翠柏松。
      试凭栏,抒我心胸:
      傲慢王侯无形迹,
      谷依旧,在谦恭。
      厉以宁的诗词涉及多个方面,我最喜欢读的是励志和反映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咏史类的,比如……
      《重读柳永词》
      残月晓风柳岸边,民间有幸唱新篇。
      怀才不遇寻常事,几个文人别有天?
      《重读苏轼词》
      鬓霜泪尽江城子,芳草情深蝶恋花。
      歌罢大江东去急,乘风追月到天涯。
      厉以宁在1985年女儿研究生毕业时,曾填《鹧鸪天》一首,勉励她再攀学业高峰:
      数载坎坷志未消,登山且莫问山高。
      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
      风飒飒,路迢迢,但凭年少与勤劳。
      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潮。
      1978年,厉以宁在自己48岁生日时写下了《七绝·无题》
      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
      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
      《南乡子·为母亲扫墓》
      悬念几时休,谁解慈颜整日愁,
      孙辈散居千里外,心忧,恨不分身到五洲。
      碑下泪难收,往事如梭去复留,
      母逝方知儿也老,飕飕,黄叶随风掠过头。
      母亲去世后整理旧相册,翻到其一百天的照片,伤感万分。又填词一首:
      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
      秋凉无语对星河,旧事犹新终夜不销磨。
      梦里微微笑,甜甜小酒窝,
      醒来咿呀学儿歌,当日哪知慈母苦奔波。
      厉老77岁生日曾写过这样一首:
      《浪淘沙》
      梦里过荒丘,寒意飕飕,醒来小院却温柔。
      不是阶前花未谢,心正无忧。
      人世似江流,好景悠悠,此行何必再寻舟。
      遥望波涛东逝去,方到中游。
      《临江仙·答马雍同学》
      自比故乡三月柳,一生到处安家。
      春风伴我走天涯,漫江微雨过,含笑吐新芽。
      十里沙洲帆影下,静看湖上朝霞。
      惯听渡口浪淘沙,桨声迎早雪,清曲唱梅花。
      《鹧鸪天·瑞士洛桑古迹》
      天纵有情心也偏,人生不信只由天,
      何须计较沉浮事,褒贬从来一阵烟。
      山涧过,是平原,秋游且到小溪边,
      甘泉无语流千里,沙土飞扬弹指间。
      《唐多令·隔江遥望故乡仪征》
      风雨小桃园,杏花深巷边,
      遍池塘一色浮莲,年少只知乡里好,
      看新笋,竹林前。
      鹰击九重天,燕翔路几千,
      半箱书伴我尘烟,从此应知天下秀,
      心已到,五洲间。
      厉先生于92岁的人生定格之际,我于2023年2月28日在办公室案头也奉上几句深表钦敬和哀思。
      一
      情萦民生绘宏图,燕园内外景致殊。
      领异标新素无华,长留人间大写书。
      二
      无边诗界酿异芳,一字一句接尘烟。
      雪里淡妆立鳌头,济世经邦皆华章。

      ——2023年2月28日早于办公室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说我们的报纸,回望那个时代可谓报业群雄争霸。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火热节拍,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竞相茁壮。当时的国家工商局还不叫总局,像其它系统一样,这个系统从上到下拥有多种紧贴职能的报刊(尽管大多无国内正式刊号)也破茧而出。仅以山西为例,太原市工商局办了三晋工商报,大同市工商局办了大同工商报,运城地区工商局办了河东工商报,临汾地区工商局办了市场消费报(实质是侯马市工商局主办,因为侯马当时号称华北地区旱码头,市场繁荣程度在全国也叫得响当当)。
      报社走过32年的坎坷途程!32年是真正的而立之年!
      她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口号中应运而生。但由于最早的身份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主办,所以业内外一直把她当作“行业报”。其实这张报纸的行业特质远没有那么明显,它在弘扬法治、人文传播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有时还先声夺人。
      我多年来关注并在法治领域采写过不少新闻事件,有过风雨坎坷,有过友情加持。这中间也结识了一些这方天地的志同道合者,因而,当日历掀到2009年3月时,我们报社和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办了一份法院文化周刊。这个周刊当时在全国业界也属于开风气之先,因而备受法律人的关注。从2009年到2016年双方属于紧密型合作,从2017年起,因财政支出等因素,变成了报社和太原中院及省高院的松散型合作。不管怎样,多年的浸淫,使这份报纸辐射面越来越广。
      因为我们的主报从名称到定位,注定是干巴巴的,无法给读者烹制活色生香的美餐。现在,如能打造出一份文化气息浓郁且眺望法苑文苑风景线的报纸,岂不是破窗开新路,多方皆受益呢?!
      从第一张喷着油墨馨香的报纸与读者深情相拥至今,我为报纸拟的刊训:“激情碰撞文化,诗意表述法治”每期都出现在报纸的显眼处。
      这是一种无声的压力和召唤,它激励和鞭策我们要不懈地行稳致远。既要在烟火气里抚摸柴米油盐,还要开拓属于法苑百草园的诗意和远方。
      我们报纸创办之初就选了几首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民法学泰斗江平的诗词和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李玉臻的诗呈现在读者面前。江平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法院,但知道江平诗词的人可谓少而微。
      我们要开门办报,要拥有多样的读者和作者,只有有影响的内容才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也只有有影响力的人才可对报纸产生影响力,滋生生产力。
      下面,我选一些江平诗词供大家欣赏——
      《浣溪沙》
      又是人面映桃红,徐娘犹是旧音容,十年烟云太匆匆。
      此情已自称成忆,何须惆怅怨东风,半老此身各不同。
      《七律·题陆游诗集》
      乱世山川乱世空,乱世诗人出江东。
      梦中不忘轮台戌,死前犹吊沈园踪。
      无主红梅寂寂放,多情白发树树同。
      亘古男儿失颜色,平失最爱是放翁。
      《七律·再读红楼梦》
      五阅红楼字字吞,掩卷沉思谢曹君。
      漫道尽是前朝事,唏嘘感我后来人。
      不许牛鼻任牵锁,莫以蝇眼看升沉。
      蓬门若无食粥日,那得句句动人深。
      《七律·骚兴》
      诗魔魔我不得闲,竟日苦苦觅新篇。
      搜尽枯肠总有句,思破睡乡难成眠。
      风花雪月吟无味,陈词滥调嚼不甜。
      不做贾岛酸诗客,要学杜老语惊天。
      《江城子·七夕夜观双星有感》
      关山如水关月明,远峰宁,似娉婷。
      相见有意,相逢却无因。
      潦倒此生长城外,谁识我、一片心。
      更无青翼传殷勤,望双星,忆旧音。
      何时能够,再叙少年情。
      忙中偷闲书小词,应怪我、未尽情。
      《水调歌头·骑车自延庆回北京》
      天险不足惧,跋涉有何难。
      任凭风雪欺我,偏要轻车还。
      横上军都百丈,直下关沟九曲,乐自在其间。
      低吟还未定,已过居庸关。
      衣也透,腿也软,腰也酸。
      老骥出枥,虽有壮志难似前。
      不靠天上风助,却要世间人牵,令我心悁悁。
      劝君应服老,莫学莽少年。
      江平教授心系百姓,一直为法治中国这一中国梦倾其所有,但江教授的诗词知者甚少。几年来,我们报纸先后推出过几期专辑,令法律界及大学法学院众多读者眼神为之一振。我本人在选编过程中,也渐浙进入诗中,不知不觉竟能背出几十首!江诗才情别具,独有风致。我也不自量力,诌成几句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一生几见月当头?啼血为民鼓与呼。
      经霜老树独醒人,颤问能敬一杯无?!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
    的诗词我也认为跨界的好。在此选一首——
      《临江仙·贺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展》
      名画尘封离合意,
      可怜两半孤残。
      何来阻隔万重山!
      深情吟一语,
      慷慨说悲欢。
      合璧如今欣两岸,
      昌明文采斑斓。
      神驰意念共心宽。
      富春江水碧,
      明月伴君安。
      题注:
    2010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曾谈到元代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两截分藏两岸的遗憾,慨叹“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后来,经两岸有识之士和文博部门的努力,终于实现合璧展出。
      光大集团原董事长唐双宁作为金融家,这位先生跨界跨的著作等身,诗、书、画均赫赫有名,在此选一首他的诗——
      《习字》
      尺幅之间,
      原竟是,
      苍穹万里。
      风刮得,
      满目行云,
      一天骤雨。
      墨涛起处猛虎啸,
      翰海动时游龙戏。
      忽惊雷闪电共阑干,
      如诉泣。
      唇咬破,
      脚嵌地。
      腕高悬,愁自去。
      轩窗任拍打,无我境地。
      世事苍茫都不见,
      人间从此无足虑。
      血涌一身癫狂豪气,
      谁人醉?
      季羡林,人所共知的国学大师。在中国最大的文化圣地出生的他,先生写过一篇《泰山赋》,我们的上层在此间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巍巍岱宗,五岳之巅。
      龙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云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
      争而不斗,合一人天。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三十三天,海中三山。
      伊甸乐园,人间桃源。
      处处名胜,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先生后来又将文中个别字句作了这样的改动: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
      争而不斗,和谐自然。
      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人民日报历史上有过两位诗人总编辑,分别是邓拓和范敬宜。先分享邓拓一首七律:
      1959年2月12日,人民日报举行全社人员大会送别邓拓。面对满场同事,邓拓当场吟咏了这首诗: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我也照猫画虎凑了四句聊致敬意:
      笔走龙蛇遍地花,折戟沉冤已无家。
      闽山滹水烽火路,断魂声里叩天涯。
      1981年,50岁的范敬宜被落实政策后,从厂报编辑到辽宁日报任职。第一次出国访日,第一次坐飞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东渡扶桑若梦行,排空驭气入苍溟。
      身凌群岛碎千叶,背负长天侣万星。
      汗湿青衫余赤胆,霜侵两鬓有童心。
      自怜去日多虚掷,再乞华年二十龄。
      范敬宜先后担任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从人民日报退休当日,写了这么一首七律:
      五载共舟情至深,骊歌一曲意难分。
      风尘雨息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
      独有豪情胜旧日,愧无佳绩酬知音。
      唯将一语寄朋辈,海阔天空任纵横。
      山西省原省长孟学农虽然在山西履政仅9个月,但因襄汾尾库溃坝辞职后,写了一篇散文诗,还是很感人肺腑的。这就是那篇近900字的散文诗《心在哪里安放》,因版面有限,这里不再展示。
      接下来,我们请另外一位重磅人物的诗文出场,这个作者就是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先生:
      《山坡羊·日月人三首》
      红日
      拔白破夜,吐红化雪,云开雾散春晖泻。煦相接,绿相偕,东来紫气盈川岳。最是光明洒无界。升,也烨烨,落,也烨烨。
      明月
      星空银厦,粼波倒塔,小桥倩影谁描画?皓无瑕,素无华,悄悄来去静无价。只把清辉留天下。来,无牵挂;去,无牵挂。
      自在人
      胸中有海,眼底无碍,呼吸宇宙天脉。伴春来,润花开,只为山河添新彩。试问安能常自在?名,也身外;利,也身外。
      马凯先生填过一首关于埃及金字塔的词:
      《虞美人·埃及古谜》
      狮身人面情谁晓?塔秘藏多少?太阳神舰驶何方?法老安然一觉睡多长?
      千年求索谜仍在,只是寻者改。当疑璀璨有天工,更信人识自己破题中。
      厉以宁在参观金字塔时则写了这样一首七绝:
      风送驼铃总觉悲,
      当年筑墓几人归?
      黄沙依旧埋野草,
      不解人间是与非

      再欣赏一首马凯为女儿出嫁时填的词:
      《江城子·小女出嫁》
      张灯结彩俱欢颜。骤心酸,又心甜。学步咿呀,转眼已翩翩。小女可知牵挂事?常问候,祝平安。
      大千世界浩无边。手今牵,是姻缘。相敬相依,相伴两鬓斑。漫漫人生新起点。齐比翼,共扬帆。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网上出现过一首《唐多令》,写的很好,有人说是一位大领导写的,但不知究竟。我们今天在这里再回味一下这首出手不凡的词:
      把酒酹国忧,
      悲心寄蜀州。
      又一年,残照东流。
      人世离合相携手,
      不舍处,几时休。
      云起惊回眸,
      川急苦渡舟。
      愿天路,无可淹留。
      荣辱全抛曾记否?
      最难忘,少年游。
      胡乔木,
    作为毛泽东的第一大秘,在这里也分享其几首诗词——
      相思未了今生愿。万里烽烟,怒发冲冠,岂可缠绵效缚蚕?
      孤芳绝代伤幽谷。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一丛中另有天。
      花开何用愁花谢?白发三千,何让春妍?老马知途好着鞭。
      生离死别寻常见。羡甚神仙,万古团圆?不尽生机赞逝川。
      这是《采桑子》中的两首。
      他在70岁时写过四首七律,也颇耐读,这里选两首:
      七律·有思
      一
      七十孜孜何所求,秋深深未解悲秋。
      不将白发看黄落,贪伴青春事绿游。
      旧辙常惭输折槛,横流敢谢促行舟?
      江山是处勾魂梦,弦急琴摧志亦酬。
      二
      少年投笔依长剑,书剑无成众志成。
      帐里檄传云外信,心头光映案前灯。
      红墙有幸亲风雨,青史何迟辨爱憎!
      往事如烟更如火,一川星影听潮生。
      江泽民
    去世后,媒体上出现了其十几首诗作,我们在这里分享两首——
      1991年1月,当江泽民第三次赴吉林视察,正逢雾凇奇景,冰挂盈城,他满怀欣喜之情题写诗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江泽民登黄山时既写赋又题诗: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之久,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以上选了这些内容因都是反璞归真,简洁明了,既无须解读,更不用带节奏引领。如果硬要没话找话,那就如狍尾续貂,传为笑柄。盲者谈色,总乏自知。
      下面和大家分享4首关于酒的宋词和1首现代人写的茶诗,由于版面所限,不在此一 一刊出。
      风花雪月不识它,壶里乾坤诗酒茶。
      这是我经常用来自我调侃的诗句。
      10年前的2013年1月25日,原朔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后任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诗友梁敬华先生第一次见面后给我赋诗一首鼓励,并编入他的诗集。
      有幸结缘天一宫,捧读小报识仁兄。
      法虽无情人有情,诗也有尽意无穷。
      法治文苑沃土厚,笔似铧犁勤耕耘。
      感君才气生敬意,博览群书办报人。

      ——选自梁敬华诗集《情·韵·感·思》

      其实,我连人家鼓励的边都不沾,好在自己仍然初心不改,学习不止。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的网红句子:
      承蒙岁月不弃,赐我一路荆棘;
      感恩时光厚爱,赏我颠沛流离……
      但凭心而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谁不希望鲜花铺地,前程绣锦?!
      在结束这次分享之际,我也附庸风雅,作四句诗语:
      读史堕泪望星空,雨雪风霜伴路行。
      万物含情景致佳,竹仗芒鞋援高峰。

    韩锡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04期

    • 第2023-03-30期

    • 第2023-03-28期

    • 第2023-03-23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